一、工业革命的完成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与先后进入工业化过程的欧洲国家如比利时、瑞士、法国和德国相比,英国在工业革命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大量可供开采的煤、充足的资金、适应新工作条件的劳动者以及注重技术进步的企业家。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成了展示英国工业革命胜利成果的大会。在专门修建的钢架玻璃结构大厅内,陈列了1.3万件来自英国及世界其他各国的展品,其中大部分是英国的工业品。“美国、俄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和西班牙派来了官员、名人和学者,急切地研究水晶宫(指玻璃展厅)和展品,要想带走一切在他们国内有用有价值的东西。”而工业化的完成又具体体现在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一些方面。

人口的变化工业化的过程与人口的急剧增加是同步进行的。19世经英国人口增加的速度惊人,在1801年至1911年的110年间,人口从1050万增加到4080万,远远超过以前的增长速度。这种现象亦被称为“人口革命”。

人口的增长又以19世纪前期速度为快。在1811年至1821年间英国的人口增加了17%,增长率到达顶峰。而在1851年至1861年间人口只增长了 11%。1801年—1831年间人口年增长率为1.5%,而1831年—1851年间降为 1.3%,后来又降为1.2%。英国人口的这种增长速度高于当时欧洲的任何国家。

这个时期英国大量对外移民,主要是向美国移民,另外还向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移民。19世纪英国对外移民占欧洲对外移民人数的36%。这种移民起了一种安全阀门的作用,缓解了国内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并减轻了国内的失业和乞讨现象。同时拥有技术受过培训的移民去新的国家促进了所在国的发展,也为其母国英国开辟了潜在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移民在19世纪50年代速度更快,这其中有海运效率增加、费用降低的缘故。在19世纪对外移民的几个高峰时期是1851年—1855年、1881年—1885年和1896年—1905年。19世纪后期对外移民的增加是这一时期人口增加趋缓的一个重要原因。

英国19世纪人口的增加仍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造成的自然增长的结果。在1841年—1880年间英格兰平均每5年的出生率很稳定,保持在35.2 —35.8‰间。当时限制使用节育手段以及工业化带来经济的繁荣,使得一般家庭生育子女的数量普遍增加,工作机会的增多导致结婚年龄的下降,又影响到生育。在工业区人口出生率要明显高于纯农业区。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以后死亡率明显下降。1800前后死亡率约为25%,但在19世纪30年代死亡率长时期保持在22%左右,以后由于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死亡率又呈直线下降趋势。因而在整个19世纪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一直在10%以上,这是这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不过这时医疗条件的改善还是有限的,对许多疾病尚无能为力。1832、 1849、1866年三次疟疾大流行。肺结核仍是一种不治之症。居住条件拥挤和工作条件恶劣都影响居民的健康,医生和医院的数目也不敷使用,相当部分的工人还处在贫困之中。在贫民区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因而在19世纪后期不断有人提出要求改善卫生条件和工作环境。

对于人口增长早在18世纪末英国学者托马斯·马尔萨斯就撰文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食物的生产只呈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增长最终会因死亡率的剧增而停止,除非推迟结婚以及夫妇节欲。这种观点对英国社会上层阶级有相当大的影响,但事实是并没有出现因人口压力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这是因为马尔萨斯是从传统经济的角度看待人口问题,而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能够养活迅速增加的人口并逐步提高其生活水平。在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经济繁荣。

维多利亚中期的繁荣 1837年6月英国国王威廉四世病逝,其女18岁的维多利亚公主继位为女王,在位时间一直延续至1901年她去世之时,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在这一时代中期英国进入空前未有的繁荣时期。

繁荣的维多利亚时代中期一般被界定为在1850年至1873年间。而1873年以后则被称为“大萧条”时期。

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物价呈现同步的涨落,在1849年—1874年间物价上涨,被有些学者称为“物价上涨的25年”。当然在此同时工资亦在大幅度上涨。物价的上涨主要体现在工业原料价格的上涨上,如棉花、羊毛、锡、糖等。制成品及半制成品如棉布的价格则并不随之上升,即使上升其幅度也要小得多,而生铁、玻璃的价格实际在下降。这就保证了英国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也反映了英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业加工能力。

探究这一时期物价上涨的原因,有外在和内在诸方面的因素。184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及1852年在澳大利亚发现大金矿,大量黄金进入流通引起物价趋升;1861年—1865年美国内战使南方棉花难以进入英国使英国棉花紧缺;克里米亚战争使英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战争开支来源于政府借贷而不是税收,促使物价上升;工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原料的影响;以及信贷不稳定造成的影响。

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大量资金投入一些主要的部门:农业、铁路、建筑、工业生产、海外贸易以及资本输出。据统计在50、60年代用于交通、建筑等基础产业的投资约为总投资的四分之三,与当时英国较高程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发展相符。再细作分析,50年代英国的投资方向注重对外,至60年代又转而偏重于国内。

真正推动经济发展政策上的驱动力是自由贸易和海外市场的开拓。对外贸易的发展得益于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1840年—1860年纳税商品的种类从 1100多种减少到50种。国外的制成品真正能与英国商品竞争的只有丝绸。

减少关税结果只是促使英国工业品出口,同时进口更多的食品和原料。尽管进口货物价格没有下跌反而有所上升,但假如不减少关税,其上升幅度要大得多。进口的增加也提高了一些国家的购买力,使得它们能购买更多英国商品。1846年后向英国出品的主要三个国家是俄国、普鲁士和美国。1860年英法又签订了一项商约。该商约消除了英法之间的关税壁垒,英国削减法国酒的进口关税,而法国则削减英国出口的煤、铁、钢、机械和纺织品的关税。

随后英国又与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缔结商约,降低各国对英国出口商品征收的关税。1863年又进一步降低间接税。至60年代初英国终于彻底放弃了保护主义原则,以自由贸易作为国家指导工商业经济活动的基本决策。这给英国的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英法商约签订后的几年中英国商品出口法国的数量大增。在40、50年代出口法国的英国商品只占不到 4%,而到70年代初上升至7%。与此相比法国工业品出口英国的数量却没有明显变化。

与商品输出相应的是资本输出,且输出范围已超出欧、美包括亚洲、非洲地区。在1850年以前,对海外的资本输出最多时达到2亿镑,英国的投资者每年从中获利1170万镑。1856年—1875年资本输出每年平均为7500万镑,其利润甚至超过每年借出的新款项。对外投资又与商品输出连为一体,如在印度、欧洲和美洲投资与当地的铁路建设有关,英国就此大量输出铁轨和机车。商品和资本输出成为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两根重要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