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的背景早在17世纪初,英国就存有染指中国市场的企图。1635年韦德尔船长首次率船4艘载货抵广州附近,要求与中国进行贸易,因遭到中国官府和葡萄牙人的阻挠而未能成功。在英王查理二世在位期间,英国始在台湾、澳门建厂,并在澳门与中国进行小额贸易。18世纪时,贸易重心移至广州,英国政府直接介入对华贸易等事务,公开向中国提出给予英人以种种在华特权的要求。1788年,英国政府派出以卡思卡特勋爵为首的代表团赴华交涉“休斯女士”号事件,试图要求中国政府授予英人以治外法权,但因卡思卡特卒于途中而未果。1793年马戛尔尼勋爵再度使华,除打算提出治外法权的要求外,还拟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口岸,割让舟山一带岛屿和广州地区及降低关税等无理要求,仍未如愿。于是,英国便一方面进行武力威胁并作武装入侵的准备。1808年,13艘英舰侵犯中国东南沿海,进袭虎门,被中国水师击退。另一方面扩大对华鸦片贸易,大肆掠夺中国的财富,同时致使许多吸食鸦片者在精神和生理上遭到巨大伤害。19世纪最初20年中,英国每年平均向中国输出鸦片4000余箱,1838年—1839年增至35,500箱,由此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1833年,随着英国政府废止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英国在对华贸易及对华政策方面作重大调整。12月10日任命律劳卑勋爵为第一任驻华首席商务监督,除负责保护英人及其在华利益和监督其商务活动外,还身兼英王的政治及外交代表。次年7月15日,律劳卑抵澳门,25日抵广州城外,遣人致函两广总督卢坤,要求面见卢坤并“建立和保持直接的个人联系”。中方以此函不符惯例为由拒收之,但律劳卑仍坚持其要求。9月2日,卢坤下令停止中英贸易,撤出所有在英商馆中的中国服务人员,派军包围律劳卑之住宅。律劳卑则命两艘英舰侵入黄埔,遭虎门炮台阻击而未得逞。此时律劳卑突染重病,9月14日离开广州,10月11日在澳门病死。中英贸易则在 9月29日重开。中英双方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对峙便到此告终。

清政府内围绕鸦片贸易问题产生激烈争论,道光皇帝应允禁烟派主张,于1838年12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节制广东水师,查禁鸦片。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命令外国人将所拥有的鸦片尽数交给中国方面,行商须提供参与鸦片贸易者的名册,并申报其拥有的鸦片数量。外国人须出具甘结,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3月24日,于1836年起任英国首席商务监督的义律乘船抵达广州,阻止英商及其他国家的商人交出鸦片。当晚,中国方面撤出商馆中的所有仆役,派兵监视商馆,断绝广州与澳门之间的交通,还停止中英贸易。

义律在26日晨发布公告,命令英商缴烟。同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率地方官员在虎门当众销毁英商缴出的鸦片两万余箱和美商缴出的鸦片1500余箱。

战争过程英国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作出反应。10月1日英国内阁会议作出决定,对中国发动武力侵略。10月18日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在写给义律的密信中向他传达了英国的侵略计划。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4月英国议会以9票多数通过对华战争案。6月中旬,懿律率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达中国海面。鸦片战争随即爆发,共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1月),即从英舰队封锁珠江口至义律发布《穿鼻草约》。英军发现广东一带戒备森严,无法下手,同时懿律认为北上可给中国政府制造更大的压力,遂于7月率军北犯福建、浙江,攻占定海。英国《伦敦时报》立即予以报道:“英国国旗第一次在中华帝国的土地上飘扬!舟山于7月5日星期日落入英国人之手,英国国王在远东获得了又一块定居地。”8月8日抵天津白河口。懿律通过直隶总督琦善向清廷递交帕麦斯顿的照会,提出赔款、割地、通商等要求。道光帝派琦善与懿律谈判,向英方承认林则徐等人在粤之举“办理不善”、“操持过急”,保证要“重治其罪”,要求英军南撤,等候清政府重派钦差去广州处理有关事宜。英方同意这一建议,于9月中旬将军队南撤。

9月17日,琦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同时,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11月末,琦善到广州后即撤除珠江口一带防务,同意英方提出各项要求,但对割让香港一项不敢定夺,表示将奏请清帝以求恩准,但英方认为中方缺乏诚意。12月懿律因病离职回国,遂由义律接任全权代表。1841年1月8日,英军发动突袭,经3小时交战,陷大角、沙角炮台。1月11日义律向琦善提出《穿鼻草约》,内容包括中国割让香港、赔款600万元、恢复中英贸易,同时英军撤出定海。1月20日,英方单方面公布该草约。

第二阶段(1841年1月27日—同年5月27日),即从清政府对英宣战至《广州和约》订立。《穿鼻草约》遭中国方面的反对,同时英国政府亦对此不满意。因此,战争不久便重新开始。

1月27日道光帝下诏对英宣战,任命御前大臣宗室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调动各省军队1.7万人去广州对英作战。

英军在探得这一消息后即抢先发起进攻,2月下旬攻陷虎门炮台,中国守将水师提督关天培以下数百名将士阵亡。随后,英军又连陷珠江上数座炮台。3月6日,英军陆军指挥官高夫率军攻下广州的一座城门。3月20日双方达成临时停火协定,以便正常进行贸易。5月21日夜11时,奕山命清军突袭泊在珠江上的英国船舰。英军即发起反攻,攻陷广州周围炮台、要塞多座,炮击城内目标。5月27日,奕山与义律达成《广州和约》,规定中国军队退驻离广州60英里以外的地方,中方向英方缴纳“赎城费” 600万元及商馆赔偿费30万元。英军则在款项交清后退出虎门。至6月2日,“赎城费”

全部交清。

第三阶段(1841年8月26日—1842年8月29日),即从英军进犯厦门至《南京条约》的签订。由于英国政府对义律提出的《穿鼻草约》不满,遂调义律回国,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后者于8月10日到达香港就任。不久,璞鼎查便留1350名官兵守卫香港,亲率2500人北犯厦门。8月26日摧毁厦门所有炮台,次日攻占该城。10月1日,英军再陷定海,中国守将总兵葛云飞等人阵亡。至10月中旬,英军又占镇海和宁波。两江总督裕谦曾在镇海顽强抵抗,城破后投水自尽。此时,璞鼎查扬言:“要么北京屈服,否则沿海各省尽数归我们所有。” 10月18日,清政府任命协办大学士奕经为扬威将军,侍郎文蔚和副都统特依顺为参赞大臣,前往浙江对英作战。1842年2月方到达浙江绍兴。3月分兵三路,同时向宁波、镇海和定海发动进攻,均被英军挫败,又丢慈溪。5月,英军转而进犯江浙海防重镇乍浦,放弃宁波、镇海两地。5月17日以损失9人的代价攻占乍浦。6月上旬,英军又陷吴淞,守将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阵中。接着,英军连占宝山、上海等地,7月26日占领镇江。此时,道光帝派来与英方议和的耆英和伊里布接到璞鼎查的答复,璞鼎查指定南京为谈判地点。8月5日英军抵南京城。12日双方开始谈判, 19日中方同意接受英方全部要求。经清帝批准,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于8月29日订立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1.中国割让香港。

2.中国付给英国各项赔款共2100万元。3.中国开辟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可在上述五地派驻领事。4.英货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商确定。5.废除“公行”制度。该条约的订立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中英《南京条约》订立后,中英双方还于10月8日在虎门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英国又获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及房屋的特权。该条约所附《海关税则》还大幅度降低中国的进出口关税。此后,美、法、俄等国均引英国为先例,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这样,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领土被割让,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基础遭破坏。因此,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社会的性质从此由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前局势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自1851年开始后不断取得胜利,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并将南京改称天京。到1856年时,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等战场都取得胜利,击溃围攻天京的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从而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英国等西方列强利用这一形势,谋求在中国攫取更多的利益。1854年初,英国驻华公使包令联合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国驻华公使麦莲,向中国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企图迫使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和内地各城市自由活动并可购买地产、鸦片贸易合法化、改订税则、外国公使驻北京等一系列特权,但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因当时英法俄正在克里米亚交战,无力他顾,因此列强暂时对此未采取更加强硬的行动。到1856年,局势发生了变化。克里米亚战争业已结束,英法美又提出“修约”,再次遭到中国的拒绝。于是,列强便寻找借口,对华发动侵略战争。而此时发生的“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

正是列强为发动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进入中国广西省西林县传教,因作恶多端而于1856年2月被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并依法处决。法国政府利用这一事件,伙同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而“亚罗号事件”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1856年10月8日,中国广东水师在黄埔港中一只曾向香港英国当局领过通航证的中国走私船“亚罗”号上逮捕了两名海盗和10名有海盗嫌疑的水手。广东水师上船查捕时,该船所领通航证已在10天前过期,船上不再悬挂英国国旗。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诬称广东水师曾扯下船上悬挂的英国国旗,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释放并送回船上水手、赔礼道歉。叶名琛对此加以驳斥道:“到艇拿人之际,其无旗号,已属明证,从何扯落?”21日,巴夏礼发出最后通牒,坚持原要求,并限24小时内答复,否则就动用武力。叶名琛屈从于压力,将水手送至领事馆,巴夏礼又借口中方未同时递交道歉信而拒收。23日,早已做好准备的英国军舰开进内河,进犯广州,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前后历时四年有余,可分为三个阶段。

战争进程战争的第一阶段(1856年10月23日—1857年12月29日),即从英军开始进犯广州至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城。英舰在未受阻击的情况下进抵广州城外,连日向城内炮击,29日还一度攻入城内,大肆劫掠,后因兵力不足而退出。此后,英军继续对广州城进行炮击,在城外骚扰抢劫。

英国首相帕麦斯顿于1857年春得知“亚罗号事件”后,主张立即全面开战,但议会内存有不同看法,通过了对其内阁的不信任案。帕麦斯顿断然解散议会重新大选,结果支持帕麦斯顿者在下院获多数议席,通过了对华战争案。英国政府还任命原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一支1500人的陆海军来华。法国也任命葛罗为全权专使。英法全权专使分别于同年7月和10月率舰抵达香港。俄国公使普提雅廷和11月到达香港的美国公使列卫廉都积极与英法合作,支持其侵略行为。

到12月,英法联军共5000余人集结完毕。 12月21日,额尔金、葛罗和联军指挥官在法舰“勇敢”号上开会,决定向中国方面提出最后通牒。英法全权专使便于24日和27日两次向叶名琛发出通牒,其中第二次通牒限48小时内撤军让城。同日,英法军舰开入珠江,占据江南地区驻兵,准备攻城。

12月28日,联军开始攻城,中国军队虽顽强抵抗,但因兵力不足,广州于 29日失守。两广总督叶名琛、广东巡抚柏贵和广州将军穆克德讷等均被俘。

叶名琛被解往加尔各答,1859年在囚所中病故。柏贵和穆克德讷则投降,柏贵还出任联军占领期间的傀儡头目。

第二阶段(1858年5月20日—1858年6月27日),即从英法军舰炮轰大沽炮台至《天津条约》的签订。联军攻占广州后,由于其主要侵略目的并未实现,便决定北上。1858年4月,英法美俄四国(专)公使乘舰抵达天津白河口外,英舰十余艘及法舰6艘亦同行。各公使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直接与清全权大臣谈判。4月28日,清政府任命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赴大沽与外使谈判。英法全权专使起先认为谭未被授予全权,而后又对中国的立场不满。5月18日,英法决定开战。20日两国全权专使将此决定通知谭廷襄,同时英法军舰侵入白河,经激战攻陷大沽炮台。26日英法联军进犯天津。

30日,额尔金等外使抵天津。清廷急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议和。

6月4日谈判开始举行。6月13日,中俄《天津条约》首先签订。随后中美、中英和中法《天津条约》亦分别于18日、26日和27日签订。其中桂良、花沙纳与额尔金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共56款,附有《专条》,主要内容:1.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各口设领事馆;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2.英国人得往内地游历、经商和自由传教。3.英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往来。4.中英两国派员在上海举行会议,修改关税税则。

5.中国向英国赔款银400万两。6.确定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11月,桂良、花沙纳又在上海经谈判与英法美代表分别签定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条款。其中的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共 10款,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1.海关聘用英人。2.海关对进出口货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3.外国货运销内地,只纳子口税2.5%,不再纳厘金税。4.允许鸦片进口,每百斤纳进口税银30两。从此,鸦片公开输入,中国的主权和利益遭到进一步破坏。

第三阶段(1859年6月25日—1860年10月25日),即从英法舰队袭击大沽炮台至《北京条约》签订。在《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对所夺取的在华权利并不满足,蓄意在换约时再生事端。中国政府亦对该条约不满,尤其“以派员驻京、内江通商及内地游行、赔缴兵费始退还广东省城四项,最为中国之害。”因此,中国也希望在换约时对条约作某些修订。

1859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普鲁斯任驻华公使,前往中国换约。4月26日,普鲁斯抵香港,准备用武力解决换约问题。他对法国公使布尔布隆说: “我们在白河口有着一支威慑力量……因而,我本人的意见是,假使要有麻烦的话(我们应该对此有准备),那么就不如直截了当地找上这些麻烦,甚至可以说最好事前就去挑起这些麻烦。”5月普鲁斯和布尔布隆抵上海后,桂良要求在上海换约。两公使拒绝这一要求。

6月20日,英法公使到达白河口外。英舰队司令何伯要求中国守军在3日内清除河口的障碍,以便联军舰队驶入。24日夜,联军炸断拦河铁链,拔毁河上铁戗。 25日上午9时,中国方面派官员来约请英法公使去北塘与直隶总督恒福会面,并陪他们赴京换约,遭两国公使拒绝。下午2时30分,何伯率舰队突袭大沽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指挥下殊死抵抗,经一昼夜激战,中国守将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等将士36人战死。英军死伤 464人,法军为14人,被击沉军舰4艘,击伤4艘,何伯亦负重伤。英舰悬挂白旗要求停战,后在美国军舰援助下退至上海。

大沽战败的消息传到英国后引起巨大反响。首相帕麦斯顿称“这是一件发生在中国的令人不快的事件”,扬言要惩罚中国人,“我们将派一支陆海军去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9月24日英国内阁举行会议,认为中国必须接受其无理要求。1860年春,新的英法联军组成,仍由额尔金和葛罗率领,包括英军1.3万名、法军6300余名、各种舰船240余艘。4月联军占领舟山,随后英军占领清泥洼(大连),法军占领烟台。7月28日,英法军同时向大沽进发。

8月1日晨,英法联军在俄使献计下在清军未设防的北塘登陆,12日发起大规模进攻,僧格林沁所部骑兵英勇抗击,死伤3000余人,战败溃退。联军占领新河和军粮城,14日又占塘沽,从侧翼对大沽守军形成包围之势。21日,英法联军对大沽炮台发起进攻,北炮台失守,南炮台投降,僧格林沁旋即逃往通州。24日,联军进占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恒福与额尔金和葛罗议和。9月2日,清政府同意接受英法方面提出的远比《天津条约》苛刻的条件,但不许英法代表带兵进京换约。于是,英军和法军在谈判尚在进行的情况下分别于9月9日和10日离津北上。11日英军进抵杨村以北。清政府一面命僧格林沁率兵防堵,一面派怡亲王载垣和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到通州与英法议和。9月18日,由于谈判在未取得成果的情况下中止,所以联军进攻张家湾,双方发生激战。21日,英法侵略军进攻通州八里桥,清军殊死抵抗,损失极大,但由于主帅僧格林沁等撤队反奔,导致全线溃退,京城门户顿开。次日,咸丰皇帝离京去热河避难,命其异母弟恭亲王奕䜣留京办理议和事宜。10月1日,恭亲王表示同意英法方面有关换约和签订新约的各项要求,但联军以中国方面未按其要求释放于9月18日被扣留的英驻厦门领事帕克斯等人为由,拒不退兵反向北京进军。8日,中方释放了帕克斯及随行人员,但额尔金称部分被扣英法人员被虐待致死,于10日命联军攻入安定门,占领了京城。

英法联军入城前后大肆烧杀劫掠,悍然焚毁圆明园,进而扬言要捣毁皇宫。奕䜣乞请俄国公使伊格那提耶夫从中斡旋。10月24日和25日,奕䜣分别与额尔金和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至此结束。中英《北京条约》原称《中英续增条约》,共9款,其主要内容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以下内容: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3.割让九龙司给英国。4.对英赔款增至银800万两。英法等国对其野蛮的侵略行径却加以称颂。帕麦斯顿在一封信中写道:“皇帝的宫殿被焚毁,所支付的赔款亦翻了一番,对此我感到高兴。我只想若能迫使皇帝将僧格林沁的头颅作为赠礼就更好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化进一步加深。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闭关锁国、妥协退让的政策和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以及国力的微弱。然而,清朝统治者并未接受这一惨痛教训,未能坚定地走自强自立之路,以致错过了历史所赋予的机会,使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更加曲折艰难。而英国则从战争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殖民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