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缅甸、阿富汗、伊朗等国的侵略

(一)对缅甸的侵略缅甸是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1752年,雍笈牙建立贡版王朝,使缅甸在历史上第三次实现了统一。

19世纪初时,贡版王朝开始衰落。英国殖民者乘机以英属印度为侵略基地,先后对缅甸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用武力征服了缅甸,将它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第一次侵缅战争英国从17世纪40年代起就介入对缅甸的争夺。最初是英荷争夺。1635年荷兰首先在缅甸的沿海城市锡里安建立商馆。164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在锡里安建立商馆,争相对缅甸进行掠夺贸易。因1652年的第一次英荷战争,英国商馆被迫于1657年关闭。经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取代了荷兰的海上贸易优势地位,于1709年重开锡里安商馆。此后从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之间又在缅甸沿海地区展开争夺。两国插手缅甸的缅族和孟族之间的冲突。1743年 11月,缅族军队进入锡里安,捣毁了支持孟族人的法国货栈。不久,孟族军队又占领该地,焚毁英国商馆。英国人又于1753年4月进占缅甸的尼格莱斯岛,但在1759年被缅甸国王雍笈牙派兵逐出。此后,英国以印度为基地准备对缅甸发动侵略,同时支持与缅甸相邻的一些小王国,干涉它们与缅甸之间的事务。1785年,缅甸兼并阿拉干王国。英国便鼓动逃亡印度的阿拉干人袭击缅甸人。1819年之后,英国还对阿萨姆、曼尼坡和卡恰尔等王国进行了类似的干预。1824年1月,英缅军队在卡恰尔附近发生了直接冲突。

经过紧张的策划和准备,英国以缅甸军队侵入孟加拉威胁英属印度的安全为借口,于1824年3月5日发动了第一次侵缅战争。英军首先在缅甸西部边界发起进攻,缅军主力开往这一带抵抗,造成后防空虚。5月11日,英将坎贝尔指挥英军由海路在仰光登陆并占领该城。缅军回师仰光,班都拉将军于12月1日指挥3万缅军对仰光发起攻击,激战一周,终未得手。班都拉便领军北撤。1825年3月,缅军在班瓦战役中击退英军。4月1日,班都拉在固守达努彪时阵亡。英军随后占领了卑谬。因雨季到来,英军暂停进攻。

1826年2月英军占领蒲甘,2月24日,英缅在缅甸首都阿瓦附近的延达波签订了《延达波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缅甸向英国支付1000万卢比赔款;承认曼尼坡、卡恰尔和贾因提亚为英国领地;将丹那沙林、阿萨姆和阿拉干割让给英国;同意英国向缅甸首都派驻一名驻扎官。

英国尽管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英军(包括印度士兵)参战者达4余万人,死亡者不下1.5万人。

第二次侵缅战争 1846年,吴屋被刚即位的缅王蒲甘任命为仰光市长。他对英商违法行为严加查处。1851年7月和8月,吴屋下令逮捕了两名犯有杀人罪的英国船长谢泼德和刘易斯,令其缴纳罚金。英国认为所控罪名毫无根据,指责缅甸公开诋毁英国的名誉,并以这一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侵缅战争。

印度总督大贺胥于1851年11月17日派遣东印度公司代理海军总司令兰伯特准将率军舰6艘到达仰光,对缅甸进行挑衅。缅甸政府同意英方的撤换吴屋的要求,并同意与英方进行谈判。英国方面对谈判并无诚意,便诡称缅甸代表对英方代表无礼,断然掠走了缅甸王船“水宫”号,炮轰仰光,并从海上封锁该港。接着,大贺胥于1852年2月18日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缅方在4月1日前赔偿100万卢比,缅甸对此置之不理。4月1日,英军在戈德温指挥下从丹那沙林向缅甸发起入侵。在4月内先后占领了马达班和仰光,5月占领勃生,6月初又占领了勃固。7月,大贺胥亲临仰光指挥,至12月又占领卑谬和美获。12月20日,英国侵略者在仰光宣布勃固为殖民地,亚瑟·珀维斯·菲尔少校为勃固的首任长官。通过这次战争,英国侵占了富庶的下缅甸地区。此后,英国殖民者进一步镇压了该地区人民的反抗,还在1862年将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这三个地区合并为“英属缅甸”。

第三次侵缅战争在19世纪70年代,英国进一步向上缅甸进行扩张,企图在扩大对缅甸的侵略和掠夺的同时,打通入侵中国的道路。1875年,以福克斯为首的英印殖民当局代表团去曼德勒,迫使缅王曼同允许盛产柚木的红克伦地区“独立”。1878年,曼同临终前指定良渊、良宇和锡袍三位亲王联合执政。缅甸大臣们拥立锡袍为缅王,英国则将良渊和良宇送往加尔各答。英国要求锡袍同意英国驻扎官有权自由晋见缅王,不用行缅礼,以此来换取英国对他的承认和支持,但锡袍拒绝了以上要求。英国驻曼德勒的人员于1879年10月全部撤离。因当时英国忙于阿富汗和南非的战争,所以未立即发动侵略战争。

1885年,经营上缅甸柚木开采、转运业务的英商孟买缅甸贸易公司偷税行为被缅甸方面发现。在过去两年中,该公司运出柚木8万根,但只申报了 3万根纳税。为此,缅甸政府于8月20日决定对该公司罚款230万卢比,孟买缅甸贸易公司称缅甸所列出的柚木数不实,纯属捏造,因而不服从缅甸政府的决定,要求将此事交给印度总督仲裁。缅甸政府拒绝这个要求。印度总督达弗林于10月22日向缅甸发出最后通牒,主要内容为:允许英国使节进驻京城曼德勒,有权自由晋见缅王,不受缅方礼节约束;孟买缅甸贸易公司一案由英使查处;英使可带武器卫队进驻京城;缅方为英商与中国云南之间的贸易提供方便以及英国有权监督缅甸的外交。该最后通牒限令缅方于11月10日前作出答复。

在11月9日送达仰光的缅方复文中,缅方接受了除监督外交一项之外的各项要求。英国仍对此不满,特别是对锡袍所称“与法国、意大利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保持下去”之立场尤为反感。两天之后,英印殖民当局发出进行战争的命令。11月14日,英军在普伦德加斯特将军率领下侵入上缅甸。第三次侵缅战争开始。由于缅甸政府未作任何防御准备,因此英军一路上几乎未遇任何抵抗,长驱直入。11月28日便占领京城曼德勒,俘获缅王锡袍。锡袍即被押往仰光,随后被流放到印度孟买附近的拉德乃奇黎岛,直至1916年12月20日卒于该岛。1886年1月1日,印度总督弗林宣布将上缅甸并入英国殖民地,2月宣布全缅甸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由查尔斯·伯纳德爵士任首席专员。

这样,在1824年至1885年间,英国以印度为依托,先后发动了三次侵缅战争,一步步地吞并了整个缅甸。从此,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在1937年改由英国直接统治。1942年又被日本侵占。1945年日本败降后仍为英国控制。战后缅甸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英国被迫公布缅甸独立法案。1948年1月 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告独立。

(二)对阿富汗的侵略阿富汗位于亚洲腹地,属内陆国。自古以来,阿富汗就是东西方交通的枢纽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进入19世纪,英、俄殖民者都把侵略矛头指向阿富汗,争夺对该国的控制权。

1747年,杜兰尼王朝的建立标志着阿富汗统一国家的形成。此后,封建土地所有制得到迅速建立和发展,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已,国家渐渐走向封建割据的局面。1818年,阿富汗分别为5个独立国家,分别以喀布尔、坎大哈、克什米尔、白沙瓦和赫拉特为统治中心。这时,周围国家乘机向阿富汗扩充势力,蚕食版图。1826年,巴列克查依族酋长杜斯特·穆罕默德确立了在喀布尔等地的统治。1834年,他又粉碎了原杜兰尼王朝国王沙阿·叔迦的复位企图,重新统一阿富汗。次年宣布定都喀布尔,出任国王,创立了巴列克查依王朝。

杜斯特即位后,以收复锡克族首领吉特·辛格占领的白沙瓦为其主要目标,他分别于1835年和1837年两度出战均未取得成功。于是,他便企图借助英国势力来实现其目的。英国则极欲乘机在阿富汗扩张,排挤俄国及波斯的势力,遂于1837年9月派遣亚历山大·伯恩斯率代表团前往喀布尔,打算说服杜斯特出兵解救被波斯人围困的赫拉特,进而打击波斯人的后台俄国。

伯恩斯在与杜斯特会谈中陈述了英国的上述要求,却不同意杜斯特要求收复白沙瓦的计划。因此,英阿谈判未能产生任何成果,伯恩斯亦于1838年4月被印度总督奥克兰德召回。8月,固守赫拉特的卡姆朗·米尔扎在英国的支持下,迫使波斯人撤退。

第一次侵阿战争为了实现其吞并阿富汗的野心,英国决定推翻不愿受其摆布的阿富汗国王杜斯特,支持前国王沙阿·叔伽复位。1839年4月26日,英军总司令约翰·基恩率约6万英(印)军队在几乎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占领坎大哈市。

8月6日,英军攻下喀布尔。次日,叔迦在英国人的护卫下回到喀布尔复位。

实权则控制在英首席政治代表麦克纳顿的手中。随后,大部分英军撤回印度。

1840年9月初,杜斯特返回阿富汗,依靠部族武装袭击英军。11月2日,他率军在帕尔汪达腊攻击英印骑兵,但杜斯特对战胜英军缺乏信心,因此他决定体面地投降。次日,他骑马去喀布尔向麦克纳顿投降,11月12日又在英军卫队护卫下前往印度加尔各答。

然而,阿富汗各部族并未放弃斗争。在1841年秋,阿富汗抗英斗争达到高潮。11月2日,阿扎克查依领导喀布尔农民发动起义,得到各地部族武装的响应和支持。11月9日阿富汗人民占领喀布尔市区,但阿扎克查依在战斗中受伤牺牲,杜斯特之子阿克巴尔·汗被推举为抗英武装的首领。

为挽救这种局面,英军总司令埃尔芬斯顿提出与阿富汗起义军进行谈判。12月11日,麦克纳顿与阿克巴尔·汗和其他起义军首领会晤。麦克纳顿签署了一份撤军协议,同意英军在3日内撤回印度。但是,麦克纳顿没有履行这个协议,反而企图诱降阿克巴尔,在起义军中制造分裂。在12月23日的会晤中,阿克巴尔揭露了英方的阴谋,麦克纳顿当场被击毙。于是埃尔芬斯顿被迫同意英军在1842年1月6日撤军。

此时正值冬季,天寒地冻,加上路上的积雪,行进极为困难。16,500名英印军人及家属和其他人员于6日离开喀布尔向贾拉拉巴德撤退。7日和8日,连遭阿富汗抗英部族武装的袭击,损失惨重。仅6人突围而出,后其中 5人因伤而倒毙途中,仅军医布莱顿于1月13日逃到贾拉拉巴德。另外,叔伽在英军撤退后被起义者处死。

英国决定对此进行报复。经过一系列的准备,英军由波洛克和诺特率领,分别从贾拉拉巴德和坎大哈向喀布尔进军。波洛克的部队在1842年9月5日重占喀布尔,杀死几千名市民。然后,扶立叔伽之子法什·贾恩为国王。

随着阿富汗人民反抗的高涨和寒冬的临近,为避免重蹈前一年冬季大撤退的覆辙,于10月12日撤出喀布尔,法什·贾恩也随英军离去。在阿富汗方面的要求下,杜斯特获释,11月回国重新执政。第一次侵阿战争到此结束。英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到失败,且损失惨重,伤亡数万人,耗去军费1.5亿镑。

第二次侵阿战争杜斯特重新执政后,大力消除战争的破坏和国内的分裂状况。经20年努力,终于在1863年统一全国。但在他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酿成内战。直到1873年,杜斯特的第三子希尔·阿里才在这场内战中击败所有其他竞争者,确立了统治地位。

英国此时面对俄国向中亚地区扩张的势头,决定加强对阿富汗一带的扩张,以阻止俄国的南侵,维护英属印度的安全。1876年,莱顿就任英国驻印度总督。他向阿富汗提出派英国使团常驻喀布尔的要求,遭阿方拒绝。同时,他在阿富汗和伊朗关于锡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上偏向伊朗一方。1877年1月至3月,英阿关于将《翁巴拉条约》改为共同防御条约的谈判未取得任何成果。英阿关系日趋紧张。

俄国在中亚地区大肆扩张,乘阿英关系紧张的时机,对阿进行拉拢。1878年7月,俄国派出以斯托列托夫将军为首的军事使团去喀布尔与阿国王进行谈判,拟订了俄阿同盟条约草案,俄国答应援助阿富汗反对外敌。

英国得知俄国使团抵阿的消息后,随即于9月20日派出以内维尔·张伯伦为首的军事使团去阿富汗,但是阿里国王拒绝英国使团入境。为此,英国内阁在10月底召开会议,讨论这一问题,决定对阿富汗采取强硬手段予以制服。11月2日,英国向阿里发出最后通牒,限阿方在11月20日前同意英方要求。因阿国王复函的传递出现耽误,英方未在限定期限内收到此函。于是,英国便于1878年11月21日出动5万余军队,分别从坎大哈、开伯尔和库腊姆3个方向侵入阿富汗,第二次侵阿战争开始。阿里采取不抵抗政策,放弃首都北撤到巴尔赫,企图得到俄国的支持。俄国以种种借口拒绝了阿里的要求,反劝说他与英方议和。阿里因对俄国背信弃义十分愤怒,加上疾病发作,于1879年2月21日去世,其长子雅库布继位。雅库布生性懦弱,不敢用武力抵抗英国的侵略。他于1879年5月26日与英方代表卡瓦格纳里签订了《甘达马克条约》。主要内容:阿富汗将库腊姆、比辛和西比等东南部地区割让给英国;英国在喀布尔设置官署,派武装卫队进驻;英国保留对开伯尔和米奇尼两个山口的控制权;英国有权过问阿富汗对外事务;英国每年付给雅库布6万镑补助金,英军撤出坎大哈和贾拉拉巴德等地。

7月24日,路易·卡瓦格纳里爵士在一支五六百人的卫队的护卫下,率英国使团进驻喀布尔设立官署。卡瓦格纳里举止傲慢,干涉阿内部事务,同时英国卫队与阿军不时发生矛盾和摩擦。9月3日,阿军对英使官署发起攻击,歼灭卫队,杀卡瓦格纳里,烧毁英使官署。英国方面得知这一情况后,速命罗伯兹率军向喀布尔进军,其他英军亦开进阿境内进行增援。10月6日,英军在恰拉西亚之战中击败阿军。10月8日抵达喀布尔城下。阿军放弃首都,英军在10月12日开进该城。同日,雅库布宣布退位,前往英国军营请罪,后被押往印度。阿高级军政官员也被放逐或关押。罗伯兹于10月28日发表公告称:鉴于阿富汗的政府已不再存在的状况,英国政府在同一些主要的王族成员、部落酋长和能代表各地利益及愿望的人士协商之后,“将要宣布它为了人民得到良好政治管理而作出的长远安排。”

阿富汗抗英武装力量加紧战斗行动。12月中旬,他们开进喀布尔,包围英军驻扎的希尔鲁尔军营。12月23日拂晓,阿抗英武装对军营发起进攻。

英军用先进的枪炮予以猛烈的回击,抗英武装伤亡惨重。加上英援军赶到,阿民军被迫撤离。

1880年1月,流亡在俄国中亚地区的阿里国王之侄阿卜杜尔·拉赫曼回到阿富汗北部。他在俄国的支持下,组织北部人民准备与英国侵略军作战。

英军打算用拉拢的方法来争取拉赫曼,从而瓦解阿人民的反抗斗争。英军驻阿司令部于这年4月、6月和7月3次发函给拉赫曼,吁请他进行谈判。7月,拉赫曼到达喀布尔。双方经谈判,达成协议如下:英国承认拉赫曼对阿富汗北部和喀布尔的统治权,向他提供武器援助和补助金,撤出驻喀布尔的官署;拉赫曼同意阿外交活动继续受英国的控制,允许英国在坎大哈驻军,控制该地区。这样双方实际上分裂了阿富汗国家。

这时,任赫拉特省督的阿尤布·汗成为抗英斗争的领袖。他是雅库布国王的兄弟。7月20日他率领抗英武装在梅旺德与一旅英军相遇。经7天激战,英军全部被歼。罗伯兹在拉赫曼的配合下,率英军主力南下。8月31日,英军解除了抗英武装对坎大哈的包围,击败了阿尤布·汗。罗伯兹宣布承认拉赫曼为阿富汗统治者,英军撤出阿富汗。拉赫曼则表示尊重和履行《甘达马克条约》。根据该条约,阿富汗实际沦为英国的保护国。英军于1880年11月撤出阿富汗。英国通过这场战争,扶植起亲英的拉赫曼政权,并取得了对阿富汗的某些控制权,在与俄国的角逐中占了上风。

但在战争中,英军遭到阿抗英武装的顽强抵抗,终未能完全吞并阿富汗。阿富汗人民英勇抗战,不屈不挠,用鲜血和生命基本保持了阿富汗的独立和完整,粉碎了英国吞并阿富汗的企图。

此后,阿富汗在1919年再次抗击入侵的英军,并迫使英国同意谈判,承认阿富汗的完全独立。这样,阿富汗成为十月革命后第一个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

(三)对伊朗的侵略伊朗是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国,在中国古代史上称为“安息”。进入近代,萨非王朝日趋衰弱。伊朗在18世纪初一度被阿富汗所征服。纳狄尔—沙赫率军打败阿富汗和土耳其侵略者,于1736年被拥立为波斯国王,连续征服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和中亚等地,建立起庞大的军事帝国,但帝国不久即解体。1794年,卡扎尔部落领袖阿迦·穆罕默德在推翻桑德王朝之后创立卡扎尔王朝,重新统一全国。

英国在伊朗的侵略活动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加紧对伊朗的侵略活动,并与法俄在该国展开争夺。1800年,英国派遣以马尔科姆为首的代表团去德黑兰,与伊朗缔结了一项条约。主要内容是:伊朗有义务阻止阿富汗对印度的进攻;不准法国势力进入伊朗和波斯湾沿岸地区;英国有权在波斯湾建立商馆,英货免交进口税,英商可在伊朗全境自由贸易;英国则保证在伊朗与阿富汗或法国交战时提供武器弹药方面的援助。

1804年,第一次伊俄战争爆发。伊朗要求英国提供援助,但英国已在1803年与俄国缔结反法同盟,未同意伊朗的要求。伊朗遂转向法国,于1806年与法国结盟。1807年5月,伊法正式签订同盟条约,规定伊朗废除与英国的同盟关系,对英宣战,派军进攻印度,并准许法国经伊朗对印度发起进攻,伊朗为法国提供粮食等补给品,如一方对俄作战,另一方应采取共同行动。英国对此深表不安,便利用法俄关系的改善和法国对伊朗援助的停止,恢复英伊谈判,提出援助伊朗对俄作战。于是,英伊于1809年再次订立草约,伊朗同意断绝与法国和其他与英国为敌的国家的关系;英国则答应在伊俄交战期间提供财政援助。

1813年,伊朗在伊俄战争中战败,10月与俄国订立了《古里斯坦条约》。

英国为阻止俄国在伊朗势力的加强,于1814年11月以1809年草约为基础达成英伊条约,规定英国对伊俄划界具有仲裁权;伊朗若与欧洲国家发生战争,英国每年给予伊朗15万镑援助,但其用途受到英国公使监督;若阿富汗对印度作战,伊朗即对阿开战。英国对伊朗的政治、财政控制得到加强。

出于对英属印度安全的考虑,英国希望保持伊朗的“独立”。1826年,威尔顿在伊俄再度交战时写信给首相坎宁说:“我们对保持波斯王国的独立和完整感兴趣。”1837年11月,伊朗军队在俄国支持下包围阿富汗的赫拉特城。英国为避免俄国染指阿富汗,竭力阻止伊朗攻城,伊朗对此表示不悦,抓获为守卫赫拉特的英国顾问递送伊军情报的英国使馆信使。英国公使马克·尼尔主张采取强硬立场,迫使伊朗让步。1838年6月7日,他擅自宣布中断外交关系,此后还命令英国驻伊军事顾问团撤离。尼尔在收到英国政府的指令后,立即派人向伊朗国王穆罕默德·沙赫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伊朗不停止围攻赫拉特的话,那么英国就将对伊宣战。接着,数艘英国军舰强占波斯湾中的哈尔克岛。伊朗在英国的强大压力下,于1838年9月放弃对赫拉特的围攻。

1841年,在俄国的斡旋下,英伊复交。10月,尼尔以公使身份回到德黑兰。10月27日,他与伊朗外交大臣米尔扎·阿布尔哈桑·汗在设拉子签署了一个商约,主要内容:英国商品只抽5%关税,豁免国内各种税收;英国在大不里士、德黑兰设商务处,在布什尔设领事馆;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允许伊朗在伦敦和孟买开设两个商务处。英国和其他列强对伊朗的掠夺和压迫,以及伊朗封建统治阶级的暴虐腐败导致了1848年—1852年的巴布教徒起义。

英伊战争 1851年,统治赫拉特的雅尔·穆罕默德·汗去世,其子赛义德·穆罕默德·汗继位,表示臣服于伊朗国王纳赛尔丁·沙赫。英国对赫拉特亲伊的倾向及其对阿富汗的危害感到不安,遂对伊朗施加外交压力,并在得到伊朗首相米尔扎·阿加·汗·努利的支持下,迫使纳赛尔丁·沙赫于1853年1月 25日发布敕令,宣称如有外国军队从阿富汗方向侵犯赫拉特,伊朗有权出兵保卫赫拉特。在击退来犯之敌后,伊朗军队立即撤出。英国则同意不干涉赫拉特内政,不向该地派驻使臣。若英国干涉赫拉特内政,伊朗方面不受以上承诺的约束。

1855年初,赫拉特发生叛乱,赛义德·穆罕默德·汗被杀。阿富汗国王杜斯特为统一全国,在此时派军抵赫拉特城下。纳赛尔丁·沙赫决定出兵抢占赫拉特。这一行动导致伊英关系的迅速恶化。1855年12月,英国关闭驻德黑兰的使馆,断绝与伊朗的外交关系。

1856年春,赫拉特新统治者穆罕默德·优素夫·汗请求伊朗派军帮助他抗击杜斯特的进攻,但伊军进城之后极为傲慢,对穆罕默德所提的抗议置之不理。穆罕默德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将伊军赶出城外。伊军随即包围该城。

这年夏季,赫拉特军中发生哗变,亲伊的军人拘捕穆罕默德,并将他送交伊朗人。继任赫拉特统治者的耶萨·汗不愿投降,但在坚持一段时间后,还是向伊朗人屈服,伊朗军队于1856年11月1日占领赫拉特。

同日,英国的印度总督发表一项声明:鉴于伊朗背弃1853年两国协议,派军侵占赫拉特城。英国为维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对伊朗宣战。英伊战争爆发。

英国驻波斯湾舰队在斯托克将军的指挥下于1856年12月4日攻占哈尔克岛。5天后,英军在布什尔附近登陆。1857年1月,英军进攻驻布拉兹姜城的伊军。伊军弃城而退,英军入城后炸毁伊军大库,复又撤回布什尔。伊军闻讯追击,双方在胡什阿伯发生激战,英军获胜。3月1日,英军又在莫哈玛莱附近登陆,向胡泽斯坦发起进攻,击败伊朗守军。英舰驶入夏台阿拉伯河和卡隆河,占领阿瓦士。

早在布什尔失陷后,伊朗便派出使节先后通过奥斯曼帝国、美国和法国与英国媾和。1857年1月25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接见了伊朗特使法罗赫·汗,同意调处伊英关系。1857年3月14日,英国和伊朗达成《巴黎和约》,英国驻巴黎大使帕里克·考利和伊朗特使法罗赫·汗分别代表本国签字。该条约主要内容是:1.两国停战,英军撤出伊朗,释放双方战俘。2.伊军撤出赫拉特,永远放弃对赫拉特和阿富汗其他地区的领土要求,并永不干涉阿富汗内部事务。3.两国政府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承认对方在本国开领事馆的权利。该条约的换文于5月2日完成,英伊外交关系恢复。英国在伊朗的势力得到加强。

19世纪后期英俄等列强进一步加紧对伊朗的掠夺和争夺。到20世纪初时,英俄两国实际上瓜分了伊朗,英国控制了伊朗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俄国则将伊朗北部纳入其势力范围。1905年—1911年的伊朗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制度和打击了英俄势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伊朗宣布中立。

但英俄两国与奥斯曼帝国在伊朗领土上作战,使伊朗遭到很大损失。至1921年6月初,驻在伊朗的英苏等外国军队全部撤出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