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7月至1856年3月,英、法、土和撒丁等国为一方与俄国为一方为争夺欧洲优势和对中近东的控制权而进行了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其主要战场在俄国南部濒临黑海的克里米亚半岛,故称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的起因这场战争虽以俄国的克里米亚半岛为主战场,但它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列强争夺欧洲霸权以及奥斯曼帝国遗产的斗争而引起的。当时最为突出的矛盾表现在英法等国与俄国在奥斯曼遗产问题上的争夺。
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形成于15世纪中叶。它从18世纪末起陷入危机。
由于其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俄、英、法、奥等欧洲列强都对它存有野心。
俄国的目标是要将奥斯曼帝国变为其保护国,独占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打通进入地中海的通道,扩大俄国的领土和势力范围。为此目的,俄国以武力等手段大肆侵略奥斯曼帝国。俄军在1828年—1829年俄土战争中,越过多瑙河,占领了亚德里亚堡,对君士坦丁堡形成威胁,并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条约,将黑海东北岸领土划归俄国。1833年,以联合抵御埃及入侵为名,俄国舰队驶入博斯普鲁斯海峡,海军陆战队在海峡地区登陆。在埃及军队撤军后,俄国迫使奥斯曼素丹订立同盟条约,规定海峡只许俄国军舰通行,对其他各国军舰关闭。
英国对此是不能容忍的,英国与英属印度等地之间相沟通的陆路要经过奥斯曼帝国这个交通枢纽。若丧失这条陆路就只能依靠距离远得多的海路。
那样的话,英国在维护其对亚洲殖民地的统治方面就可能遇到更多的麻烦,甚至危及其对亚洲殖民地的统治。而且,英国还努力在中近东地区开拓市场和获取原料,它在该地区拥有重大的经济利益。为此,英国绝不能听任俄国南下扩张,将奥斯曼帝国变为其势力范围。于是,英国联合法、奥、普等反对俄国扩张野心的国家采取共同行动。1840年,英国与奥地利和普鲁士一起迫使俄国取消了1833年俄国—奥斯曼条约。1841年7月,英国与法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在伦敦举行会议,决定奥斯曼帝国在和平时期禁止对所有国家军舰关闭两海峡。英国在以上行动中起了主导作用。
俄国在外交方面连遭失败,陷入十分孤立的境地。因此,它转而企图说服英国一道瓜分奥斯曼的遗产。1844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出访英国,他向英国建议,一旦奥斯曼帝国的危机爆发,俄英应共同享有这份遗产。1852年,尼古拉一世再次提出这一建议。因种种原因,英国未积极响应这些建议。
19世纪50年代关于“圣地”(即耶路撒冷)问题的争端是克里米亚战争的直接原因。从18世纪起,东正教把持了对圣地的管辖权。天主教会对此一直耿耿于怀。1850年5月,法国照会奥斯曼帝国政府,要求素丹确保天主教徒对“圣地”的管辖权。1852年8月,法国迫使素丹同意了这一要求,将 “圣地”管辖权交给天主教。沙皇尼古拉一世随即指责素丹背弃和迫害东正教徒。要求由俄国来保护帝国境内所有的东正教徒。1853年2月,沙皇派海军大臣缅什科夫以全权特使的身份前往君士坦丁堡,向素丹阿布都尔·麦吉德提出以下要求:恢复东正教对“圣地”的管辖权;俄土建立永久军事同盟;俄国有权保护帝国境内东正教徒。在英法政府的支持下,奥斯曼帝国政府拒绝了俄国的要求。5月21日,缅什科夫与俄国使团离去。俄国宣布与奥斯曼帝国断交。7月2日,俄军强渡普鲁特河,侵入奥斯曼帝国的属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战争爆发。
战争过程这场战争以巴尔干半岛、克里米亚半岛为主战场,高加索地区、波罗的海和白海等地也发生了战斗。可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亦称巴尔干阶段(1853年7月3日—1854年9月),即从俄国进犯奥斯曼帝国的摩尔多瓦公国和瓦拉几亚公国至俄国从这两个公国撤军。
战争爆发后,英法即采取支持土耳其的立场。英法舰队在比斯开湾集合,沙皇对此不以为然,称“我能够得到维也纳和柏林的帮助。”9月末,在土耳其统治者的要求下,英法舰队抵君士坦丁堡。10月4日,奥斯曼帝国向俄国宣战。15万土耳其军队沿多瑙河与俄军对峙,但未发生大规模战斗。10月16日,土军在高加索地区采取军事行动,取得一些战果,但攻占第比利斯的目标未能实现。
11月30日,俄国黑海舰队袭击了黑海南岸锡诺普港湾内的土耳其黑海舰队。经几小时激战,土耳其舰队被歼,俄国取得了对黑海的控制权,同时也激化了与英法的矛盾。
1854年1月4日,英法舰队驶入黑海。2月21日,俄国向英法宣战。3月12日,英法土三国缔结军事同盟。3月27日,英法对俄宣战。4月底,俄国围攻锡利斯特拉,遭土军顽强抵抗和反击,俄军被歼5万余人。第一阶段的战局至此发生根本改变,俄军转攻为守。与此同时,奥地利也进行干预,它于6月3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军撤出两公国。6月24日,英法军队在瓦尔纳登陆,从侧翼向俄军迫近。9月,俄军全部撤回普鲁特河左岸,第一阶段战事至此结束。
第二阶段,亦称克里米亚阶段(1854年9月14日—1855年9月8日),即从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至占领塞瓦斯托波尔城。
1854年8月8日,英法奥从维也纳向俄国发出照会,提出四项条件:英法奥普俄共同保护两公国,暂由奥军占领;五国共同保护素丹所属基督徒;五国共同监督多瑙河口;重审1841年关于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两海峡的条约。俄国对此未加理会。
9月14日,英法土联军5万余人在俄国克里米亚半岛的耶夫帕托里亚登陆,随之南下进攻俄国黑海舰队的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当地俄军兵力接近5万人。20日俄军在阿尔马战役中被联军击败。联军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城。
俄军调集援军,在拥有优势兵力的情况下于10月25日和11月5日分别发动了巴拉克拉瓦会战和因克尔芒会战,但都遭到失败。特别是在因克尔芒会战中,3万俄军被1.4万联军击败,俄军损失三分之一。1855年2月,俄军再次对联军发起进攻,在耶夫帕托里亚被挫败。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一气之下服毒自杀,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俄军克里米亚半岛司令也“因病”“辞职”,改由戈恰科夫任此职。
8月16日,俄军向黑海边的法军据点进攻,企图解除对塞瓦斯托波尔城的包围,又一次遭到惨败。9月8日法军占领南区的制高点马拉霍夫冈,俄军退到北区,该城落入联军之手。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巴黎和会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和平会议于1856年2月25日在巴黎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英国、法国、奥地利、撒丁、土耳其、普鲁士和战败国俄国代表。法国外交大臣瓦勒夫斯基任会议主席。3月14日起,和会逐条通过和约条款。
3月30日,各国代表签订了《巴黎和约》共34款及若干附加协定条款,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双方占领的土地归属问题;黑海和海峡非军事化问题;巴尔干民族问题。该条约规定:双方互相归还所占对方领土;禁止外国军舰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中立;禁止在黑海沿岸建立军火库;多瑙河航行自由,俄国让出对多瑙河三角洲的保护权;俄国放弃对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的保护权以及对奥斯曼帝国东正教臣民的保护权;承认奥斯帝国的独立和完整;与会各国不得干涉奥斯曼帝国的内政。
英国在这场战争中以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为后盾,与法、土、撒丁等国一道战胜了实行封建农奴制的俄国。战后,英国在中近东地区的影响得到明显加强,为此后进一步染指该地区的事务奠定了基础。同时,俄国从战争中得到教训,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着手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便是 1861年农奴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