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争霸非洲

主张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的浪潮在19世纪下半叶席卷英国政界。曾于 40—60年代盛行一时的分离主义已烟消云散,英国不再将殖民地视为负担。

从70年代起,英国两大政党的领袖,即保守党领袖狄斯雷利和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都是扩张主义者。争霸非洲则是英国殖民扩张政策的重要体现。

瓜分非洲在19世纪中叶之前,欧洲人对北非以南地区(南非除外)了解甚少。50 —60年代,欧洲人对非洲内地进行了多次探险。70年代,他们改变以往兵戎相见武力争夺的做法,通过外交途径在谈判桌上对非洲进行瓜分。英国是这场殖民者大瓜分的主角之一。1876年,比利时国王在布鲁塞尔召开由比、英、法、德、意、俄、葡、奥匈、美等国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参加的会议,为瓜分非洲做准备。会议决定成立“国际探险和开化非洲协会”,并就如何瓜分非洲进行了讨论。1884年11月15日,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开幕。会议决定将刚果河流域划给比利时,德国得到喀麦隆、多哥及以南地区和西南非洲的一部分,法国获得刚果西北部地区,英国则领有尼日尔河下游地区。这是欧洲各国达成的第一个瓜分非洲的协定。

第二个瓜分非洲的协定于1890年产生,由英国与欧洲列强之间签署的一系列条约构成。其目的是更详细地划定各列强的势力范围,避免武装冲突,而对英国来说是为了确立其纵贯非洲大陆的势力范围。《英葡条约》同意葡萄牙扩大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势力范围,葡方承认马绍那兰(今津巴布韦中北部一带)和尼亚萨兰(今马拉维)为英国所有。《英德条约》中,德国作了重大让步,承认英国拥有肯尼亚和乌干达,桑给巴尔岛为英国保护地;英国则将北海中的赫尔果兰岛让给德国作为补偿。同时为了打消法国的不信任感,英国更确切地承认了法属西非的边界和对马达加斯加的所有权。

殖民扩张手法在具体做法上,英国在北非地区采取财政控制、军事占领与镇压并举的策略。1876年,英国购得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又趁埃及财政破产直接控制其财政。1882年派军镇压了以阿拉比为首的反英斗争,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巴林成了实际统治者,埃及也成了英国事实上的殖民地,只在名义上隶属于奥斯曼帝国。在苏丹,英国遇到了更激烈的反抗。1872年起英国设立驻苏丹总督实施直接统治。1881年,穆罕默德·阿赫美德自称为马赫迪(救世主)率众发动反英武装斗争。直到1898年,英国才镇压了这场长达17年的反殖民运动,次年以“英埃共管”的名义下变苏丹为其殖民地。

在非洲其他地区,英国沿用传统的殖民扩张手法,向私人公司颁发特许状,由这些公司充当先锋。80年代先后建立了著名的三大公司:王家尼日尔公司(1886年)、英国东非公司(1888年)和英国南非公司(1889年),分别在西非、东非和南非地区从事殖民侵略。王家尼日尔公司的创立人是乔治·戈尔迪,他最初的意图是与法国人对抗。该公司通过与当地各部落酋长签订协定的方法逐渐控制了尼日利亚的南部和北部,在统治方法上,英国人保留部落酋长管理其内部事务的权力,但所征税的一半需交给英国殖民政府。东非公司的领导者是威廉·麦肯齐,主要在肯尼亚和乌干达活动,所使用的扩张手法与尼日尔公司的相似,但该东司在财政上并不成功。1893年乌干达被英国政府接管。两年之后,公司所辖全部地区均移交给英国政府。

南非南非的历史进程有别于非洲其他地区。欧洲人从17世纪开始就移居该地。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创建开普殖民地,但在1814年,英国取得了该殖民地。布尔人(荷兰人在南非的后裔)于19世纪30年代北迁,以逃避英国人的统治,又先后建立了纳塔尔共和国和德兰士瓦共和国以及奥兰治自由邦。1843年英国兼并纳塔尔共和国,1877年又吞并了德兰士瓦共和国。1879年英国军队向不屈服的祖鲁人开战,历时7个月的战斗击败祖鲁人,将祖鲁人的国家——祖鲁兰分为13国加以治理,后于1887年正式吞并该地。其后,布尔人用武装斗争反抗英国的扩张,1884年迫使英国人恢复了德兰士瓦的独立。在这样的形势下,塞西尔·罗得斯于1889年创立了英国南非公司。

罗得斯是一个极为狂妄的扩张主义者。他于1871年来到南非,不久就在钻石开采方面获得成功,垄断了占世界产量90%的钻石矿业。英国在非洲的 “开普—开罗”殖民扩张计划便由此人提出,但这只是其扩张野心的一部分。

他的梦想是夺取整个非洲后,进而占据整个南美、中东和太平洋诸岛,最后再收复美国。南非公司在90年代初很快将其控制范围扩大到刚果以南的广阔地区。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最终于1899年爆发了英布战争。英国获胜后吞并了布尔人的共和国。1910年,该地区四个省合并为南非联邦,成为英帝国中又一个自治领。显然,英国在南非采取的是一方面与布尔人相争夺、一方面镇压非洲居民的方针。

在争霸非洲的过程中,英国夺取殖民地的面积仅次于法国,但在经济战略价值上却首屈一指。此外,英国的扩张矛头还指向亚洲的阿富汗、缅甸、俾路支、中国、马来亚及太平洋中的斐济、汤加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