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法、英俄关系和协约国的形成

英法协约英法两国在历史上几乎一直是争霸欧洲及世界的对头,两国在20世纪开始时的关系也并不好。英日同盟的建立曾使法国紧张了一番,但英法双方此时都不愿采取损害对方的行动,而且都对日益强大的德国感到担心。因而从 1903年起,英法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其标志就是两国元首的互访。1903年5月,英王爱德华七世出访巴黎。他那和蔼可亲的言谈举止打动了心怀戒意的法国人,获得了很大成功。7月,法国总统卢贝回访伦敦。其间,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与法国外交部长德尔卡赛商讨了解决两国之间纠纷的办法,并形成了一致意见。1904年4月8日,英法两国签订了一项重要的协约: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支配地位,法国则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法国在西非殖民地领土问题上作出让步,英国则同意法国在纽芬兰周围海域享有捕鱼权;英国放弃对马达加斯加的要求;两国划定了在暹罗的势力范围,并共同统治新赫布里底群岛。这样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纠纷均得到化解。英国在与法国订立该协约时的出发点是要排除一个潜在的敌人,并不是想结交一个盟友。后来随着事态的发展,尤其是德国方面的威胁和压力却使这项协约成了名副其实的盟约。

德俄接近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终于爆发。德国人更坚定地相信英俄战争不久将开始。于是,德国政府开始与俄国进行关于结盟的谈判,企图一举粉碎俄法之间的同盟。同年10月,事态尤为紧张。开赴日本海参战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北海向英国渔船开炮射击。法国急忙出面调停,俄国向英国表示道歉并同意将此事件交由国际仲裁。

次年5月,俄国战败。法国从中得出的结论是仅靠俄国这个盟国无法保障其安全,因而加强与英国的关系非常重要。俄国却发现法国在日俄战争中并没有对自己提供很大的帮助,亲德势力乘机活动。7月,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芬兰湾的一艘游艇中会晤,并签署了《比约克条约》。但是,尼古拉却无法说服手下亲法的大臣们批准这项条约。此外,当时俄国国内形势紧张,军事方面弱点很多,所以法国的政治和财政援助对于俄国来说仍是必不可少的。《比约克条约》最终成为一张废纸。

摩洛哥危机如果说日俄战争后的一系列事件是对俄法关系的考验的话,那么1905年的摩洛哥危机是对英法协约的挑战。这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到达摩洛哥的丹吉尔访问,声称摩洛哥仍是一个独立国家,对法国的影响视而不见。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提议召开国际会议来解决摩洛哥问题,其真实意图一方面是与法国争夺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要表明法国盟友的脆弱性和不可靠性,德国相信英俄等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帮助法国。5月,法国在德国方面的战争威胁下作出让步,接纳皮洛夫的提议。法国外交大臣德尔卡赛以辞职相抗议。1906年1月,欧美各大国出席了在西班牙的阿尔黑西拉斯召开的国际会议。法德两国尖锐对立,法国要求控制摩洛哥的财政和治安,德国则主张维护摩洛哥的“独立”。英俄美意等国支持法国,德国的主张只得到奥匈帝国和摩洛哥的赞同。这次会议显示了三国同盟的分歧和英法俄等国关系的日趋紧密。德国在外交上受挫,但法国也未能立即完全占有摩洛哥。

阿尔黑西拉斯会议对于英国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进一步证实了它对德国所持的疑虑和担心。1907年1月,英国外交部高级官员艾尔·克罗在一份长篇备忘录中指出德国的“目标是首先在欧洲建立起德国的霸权,并最终在世界建立霸权”,其行为对欧洲和平构成了威胁。因而,他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的立场,因为在过年20年中,德国人总是将让步视为软弱的表现。英俄协约爱德华·格雷自1905年接任外交大臣后继续奉行亲法的外交政策,这在整个摩洛哥危机中已有充分的表现。比如他在1906年1月发出指示,继续进行英法军事人员的官方会晤。而且,格雷还对德国大使说:如果法德之间因摩洛哥问题发生战争的话,英国不会对此视而不见。摩洛哥危机结束后,格雷又大力发展与俄国的关系,终于在1907年8月31日达成了英俄协约。该协约与英法协约的形成相似,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两国之间的纠纷和冲突。在这份协约中,英俄两国政府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俄国承认阿富汗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但英国同意不干涉其内部事务。两国还将伊朗划分为三个区,即东南部的英国区、北部的俄国区和它们之间的中立区。根据另一份照会,俄国还承认英国对波斯湾的支配权,英国则暗示它将不反对俄国对伊斯坦布尔和黑海海峡的控制。

英俄协约的签字标志着英法俄协约国集团的形成,欧洲两大对立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对峙局面也告完成。

不过,就英法、英俄协约内容本身而言,它们并不具有盟约的性质。而且英国政府到此时仍然避免与它国共同承担军事方面的义务。1911年夏摩洛哥危机再次爆发后,英法尽管恢复了参谋人员的会晤,但没有达成过任何军事协定。1914年5月,英国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与俄国进行了秘密的海军会谈。

一个月后,外交大臣格雷在下院回答质询时承认有关英俄海军问题的做法是误入歧途。此外,在英俄协约签定后4年之久的一次帝国国防委员会会议上,格雷介绍了英国“避免陷入束缚其手脚的纠缠”的方针。这表明,虽然“光荣孤立”政策早已停止施行,但其精神实质仍对英国外交政策有影响力。

与英法协约不同,英俄协约在英国国内一直不受欢迎,英国人讨厌与这个沙皇独裁国家交朋友。事实上,英俄关系发展得并不顺利,两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矛盾甚至比英德之间的经济矛盾更为尖锐。迟至1914年春,英伊石油公司还与德国有关方面达成协议,共同对付俄国和美国的竞争者。但是,格雷始终坚持调和主义政策,英俄关系才未发生大的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