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莎士比亚的诗歌主要包括两首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以及一部《十四行诗集》。可以说,即使莎士比亚没有创作戏剧,作为一个诗人,他也能在文学史上留下声名。
《维纳斯与阿都尼》大约写于1592年,1593年出版,它为莎士比亚初次在文坛上赢得声名。它和后来的《鲁克丽丝受辱记》都是献给他的保护人骚桑普顿伯爵的。
这部长诗的题材取自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长诗《变形记》。从诗的第一行起,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事件中心。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对人间的美少年阿都尼一见钟情。她热情似火,不顾一切地向阿都尼求爱,调情。
阿都尼却表现得冷若冰霜。他蔑视维纳斯这种单纯的肉欲之爱:我对于爱并不是一律厌弃,我恨的是:你那种不论生熟,人尽可夫的歪道理。
你说这是为生息繁育,这真是谬论怪议。这是给淫行拉纤撮合,却用理由来文饰。
阿都尼将真正的爱视作圣洁的感情,他认为维纳斯的爱不是“爱”
而是“淫”,他严肃地说道:这不是“爱”,因为自从世上的淫奔不才,硬把“爱”的名义篡夺,“爱”已往天上逃开。“淫”就假“爱”的纯朴形态,把“青春之美”害,使它的纯洁贞正,蒙了恶名,遭到指摘……“爱”使人安乐舒畅,就好像雨后的太阳,“淫”的后果,却像艳阳天变得雨骤风狂……“爱”永不使人厌,“淫”却像饕餮,饱胀而死亡。
“爱”永远像真理昭彰,“淫”却永远骗人说谎……
阿都尼说完就挣脱维纳斯的怀抱,扬长而去。最后,他由于不听维纳斯的劝告,在一次打猎中被野猪咬死。维纳斯悲痛欲绝,带着从阿都尼的血泊中诞生的一朵红白相间的花,飞离这多事的人间。
《鲁克丽丝受辱记》讲述的是古罗马的一个故事。在奥维德的《罗马岁时记》中就已经简单地记载了这个故事。鲁克丽丝是古罗马将领柯拉廷的妻子,美丽而贞淑。罗马王子塔昆因她的美德而心动,趁柯拉廷在外作战之机,来到柯拉廷的城堡,凭着他的王子身分受到鲁克丽丝的热情接待,并在堡中留宿。当夜,他潜入鲁克丽丝的卧室,强暴了她。
鲁克丽丝伤心欲绝。派人请回她的丈夫和父亲,揭露了塔昆的恶行,要求他们立誓为他报仇,然后突然自杀。当这一罪行被揭露出来之后,激起了罗马民众的公愤,塔昆家族被逐出罗马,国政归执政官掌握。
这两首叙事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即男女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否则就会造成不幸和灾难。莎士比亚在诗中对情欲、爱情、贞操等观念试图作出自己的解释,表达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刚刚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这最鲜明地表现在追求爱情自由,充分享受世俗生活的快乐上。维纳斯就是这一时代思潮的产物:她被赋予浓厚的人性,是个感情强烈、充满欲望的形象。莎士比亚对她大胆追求性爱欢乐的态度是肯定的,他承认它的合理性。莎士比亚所批判的是无节制的肉欲,他提醒世人不要从禁欲的极端又走向纵欲的极端。
与维纳斯相对照,阿都尼的纯洁、善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疑是诗人赞美的对象。他在异性的强烈诱惑下,仍能保持理性,显示了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他,莎士比亚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爱情既不能强求,也不可以施舍。只有性欲而没有爱情的苟合是淫邪的,不道德的。
真正的爱情是两人心灵的契合。只有在此基础之上的两性结合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在《鲁克丽丝受辱记》中,莎士比亚指出了不受道德束缚的情欲会导致恶果,害人又害己。
诗中的罗马王子塔昆是邪恶的代表。他对鲁克丽丝产生邪念仅仅是由于听到她的贞名。邪念一旦在他的头脑中产生,就驱使他去达到罪恶的目的。人性中这种可怕的现象,后来还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反复地被表现。
莎士比亚在艺术上取得更高成就的是他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16世纪上半叶由意大利传到英国的。到了90年代,十四行诗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歌形式。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内容丰富,充满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其中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道德风尚。他的十四行诗,留给后人许多疑问,如“W·H先生”是谁?“黑肤女郎”又是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欣赏莎士比亚“甜蜜”的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主要涉及三个人物:诗人,“年轻朋友”和“黑肤女郎”。154首诗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首至第126首,是献给他的“年轻朋友”的;第二部分从第127首到第152首是献给一位“黑肤女郎”的。最后两首诗是对古希腊两首诗的意译。青春、友谊和爱情是整部十四行诗集的主旋律。
莎士比亚的第105首十四行诗,可以作为我们理解全部十四行诗思想的一把钥匙。
别把我的爱唤作偶像崇拜,也别把我爱人看成一座偶像,尽管我所有的歌和赞美都用来献给一个人,讲一件事情,不改样。
我爱人今天有情,明天也忠实,在一种奇妙的优美中永不变心;所以,我的只歌颂忠贞的诗辞,就排除驳杂,单表达一件事情。
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题,真,善,美,当代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
真,善,美,过去是各不相关,现在呢,三位同座,真是空前。
如果说从十四行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是一个真、善、美统一的世界。这时的莎士比亚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对人生,对社会充满美好期望,对人文主义理想深信不疑。他对世界的看法是理想化的。研究者们常常对诗中的年轻朋友是男性还是女性提出疑问,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也许莎士比亚正希望给后人留下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他想要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是一种“至真至纯的感情”,一种真、善、美相统一的感情,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要求如此。
让我们走进莎士比亚复杂的情感世界里,去和他一起体味爱的欢乐与苦恼。
诗集的第一部分,第1—17首,是诗人苦口婆心地劝朋友赶快结婚生子。由于美和青春总是易逝的,留下后代,可以使美和青春延续下去。
这是十四行诗集中独立的一个部分。
诗人对年轻朋友的感情是强烈而深厚的,诗人把这种感情看得高于一切:我偶尔想到了你呵,——我的心怀顿时像破晓的云雀从阴郁的大地冲上了天门,歌唱起赞美诗来;我记着你的甜爱,就是珍宝,教我不屑把处境跟帝王对调。
(第29首)当年轻的朋友夺去了诗人的情人时,诗人痛苦不已,但对朋友的爱,使他无法把恨施加于朋友身上,他无奈地说:虽然你把我仅有的一切都抢走了,我还是饶恕你的,温良的盗贼;不过,爱懂得,爱的缺德比恨的公开的损害要使人痛苦几倍。
(第40首)诗人对朋友的感情是情不自禁的。无论朋友对他如何,他总是满腔热情地付出他的真情毫无保留。他渴望用自己饱蘸感情的诗句使年轻的朋友在诗中不朽。诗人坚信:尽管时光和外貌要使爱凋零,真正的爱永远有初恋的热情。
(第108首)在第116首诗里,诗人大声宣称:忠贞不渝的爱,能够征服易逝的光阴。
不呵!爱是永远固定的标志,它正视风暴,决不被风暴震撼;爱是一颗星,它引导迷途的船只,其高度可测,其价值却无可计算。
爱不是时间的玩偶,虽然红颜到头来总不被时间的镰刀遗漏;爱决不跟随短促的韶光改变,就到灭亡的边缘,也不低头。
对友情无限忠诚的诗人,对爱情也是如此。诗人追求的是一种互相忠诚,毫无保留的爱情,他对黑肤女郎的感情确实达到了这一步,可惜他遇到的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他的痴情不但没有爱的回报,反而给他带来无限的痛苦与烦恼,即便是如此,诗人也不后悔,爱得真,爱得痴。诗人清楚地知道他的情人并不是什么众人眼中的美女,而只是个“黑肤”女郎,然而他又情不能自已:说实话,我并不用我的眼睛来爱你,我眼见千差万错在你的身上;我的心却爱着眼睛轻视的东西,我的心溺爱你,不睬见到的景象。
……
可是,我的五智或五官都不能说服我这颗痴心不来侍奉你,我的心不再支配我这个人影,甘愿做侍奉你骄傲的心的奴隶。
(第141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世界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在这些十四行诗中,诗人构建了一个真善美和爱的世界。多彩的词汇,精炼的语言,新鲜的比喻,丰富的哲理,和谐的音调,这一切都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进入他的诗化世界。
|
剧场生涯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诗人莎士比亚 喜剧艺术的天才 《错误的喜剧》 《仲夏夜之梦》 《罗密欧与朱丽叶》 《威尼斯商人》 《第十二夜》 |
灵感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