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年,莎士比亚已经37岁了。他在伦敦这个繁华都市已经生活了 16年,从一个血气方刚、充满理想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中年男子。
他的阅历丰富了,思想成熟了。透过种种浮华的表面现象,他清楚地看见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嫉恶如仇、富于人文理想的莎士比亚对这些黑暗和罪恶是不可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的。创作历史剧和喜剧积累的丰富经验又使他有足够的艺术功力去反映现实,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他开始转向悲剧创作。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中,有四部以古罗马历史为题材的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和《科利奥兰纳斯》。它们在风格和内容上与其他的悲剧有所不同。虽然这四部悲剧在创作时间上跨度很大,但仍然被看成一个整体,称为古罗马历史悲剧。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它是当时“血与泪”的复仇剧流行的产物,与马洛的《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和基德的《西班牙悲剧》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这部悲剧情节夸张,冲突激烈,散发着浓烈的血腥味,演出时杀气腾腾的气氛始终笼罩全场,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复仇剧。
罗马大将泰特斯征讨哥特人凯旋而归,并把哥特人的王后塔摩拉及其四个儿子当作人质带回了罗马。他不顾塔摩拉的苦苦哀求,残忍地杀死了她的大儿子以祭奠自己22个阵亡的儿子。塔摩拉在心中深深地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因非凡的美貌,塔摩拉被罗马皇帝萨特尼纳斯立为皇后。深得宠幸的塔摩拉开始了她的复仇。她和儿子以及嬖奴艾伦合谋杀死了皇帝的弟弟,并嫁祸于泰特斯的两个儿子。塔摩拉的儿子轮奸了泰特斯的女儿拉维妮娅后,又砍掉了她的双臂,割掉了她的舌头,使她既不能写又不能说以掩盖他们的暴行。
为了挽救被判处了死刑的儿子的性命,泰特斯受到艾伦的愚弄,砍下了自己的左臂。后来,在两个儿子血淋淋的头颅面前,泰特斯终于醒悟过来。他采取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复仇方法。他把塔摩拉的儿子设计捉住,然后把他们一刀刀肢解,把他们的骨头磨成粉,与他们的鲜血和肉拌在一起做成饼,用来招待塔摩拉。当她津津有味地吃着饼的时候,泰特斯道明了真相。为了不让女儿长期忍辱含垢地活下去,他亲手杀死了拉维妮娅,然后又杀死了塔摩拉。接着,皇帝刺死了泰特斯,泰特斯的儿子路歇斯又杀死了皇帝。作恶多端的艾伦被齐胸活埋在泥土里。最后,罗马的人民拥戴路歇斯为国王。
这出戏在制造恐怖场面上是成功的,受到了当时观众的喜爱,给年轻的莎士比亚带来了一定的名声。但在艺术上,过多的华丽词藻,冲突的表面化,对人物性格缺乏必要的挖掘,使这部作品只能算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习作。
《裘力斯·凯撒》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两部剧情相连的作品。
罗马大将凯撒在无数次征战中屡建战功,对罗马的统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但他却逐渐成为一个独裁者。路歇斯等人出于嫉妒,企图除掉他。然而他们在群众中缺乏号召力,于是,便极力怂恿德高望重的勃鲁托斯参加反叛集团。勃鲁托斯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元老院开会时将凯撒刺死。
凯撒死后,他的心腹安东尼在葬礼上以煽动性的演说蛊惑罗马市民,把勃鲁托斯赶出了罗马城。最后,在安东尼、凯撒的侄子奥克泰维斯等人率领的军队的围困之下,勃鲁托斯自杀身亡。
《裘力斯·凯撒》中的勃鲁托斯是莎士比亚笔下那种符合人文主义理想的人。他品格高尚,言行磊落,胸怀坦荡,一切行动都从共和国的利益出发,连他的对手安东尼也不得不说:在他们那一群中间,他是一个最高贵的罗马人;除了他一个人以外,所有的叛徒们都是因为妒嫉凯撒而下毒手的;只有他才是激于正义的思想,为了大众的利益,而去参加他们的阵线的。他一生善良,交织在他身上的各种美德可以使造物主肃然起立,向全世界宣告,这是一个汉子!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遭到悲惨的结局。他的毁灭,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毁灭,也是一种制度、一个理想的毁灭。这里,莎士比亚严峻的批判色调已初步显露出来。
有人称勃鲁托斯为“胚胎状态中的哈姆莱特”:他们都经常动摇在思想与行动之间。勃鲁托斯是一个具有承担重担素质的人。他意志坚定,头脑冷静。构成他行动的最大障碍的是他性格中有过多的善良成分。他想斗争,而又不希望流血,这就构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也是他内心不安与骚动的主要原因。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一部充满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的爱情悲剧,下面将做专门介绍。
最后一部罗马悲剧《科利奥兰纳斯》是一部风格严肃的政治剧。科利奥兰纳斯原名卡厄斯·马歇斯。为了纪念他攻占伏尔斯人的科利奥里城的显赫战功,改名为科利奥兰纳斯。由于他杰出的才能,元老院准备推举他担任罗马城的执政官。但科利奥兰纳斯蔑视群众,不愿按照惯例把他身上的伤疤裸露给市民看,激起了市民的反感。市民们推翻了原先的提议,并把他逐出罗马城。
科利奥兰纳斯为了报仇雪耻,不惜投靠外邦,勾结罗马人的对手伏尔斯人攻打罗马城。这时,他的母亲伏伦尼娅挺身而出,斥责他为了个人恩怨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他的心动摇了,放弃了复仇,并在双方之间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罗马城终于保住了,科利奥兰纳斯却终难逃脱伏尔斯人的毒手,在科利奥里城,他被乱剑刺死。
爱国主义思想是《科利奥兰纳斯》的基调。这部悲剧强调,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理由,不管你受到什么样的委屈,都不能对祖国进行报复。
在剧中,伏伦尼娅既是母亲,又象征着祖国,抽象的观念和具体的感情统一在她身上,她终于使儿子醒悟过来,悬崖勒马,没有成为使祖国蒙受灾难的千古罪人。
莎士比亚一共创作了10部悲剧,除了早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及四部罗马悲剧以外,还有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 《李尔王》和《麦克白》,以及最后一部悲剧《雅典的泰门》。这后五部悲剧我们将在后面专门介绍。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末世社会的罪恶和本质特征。
走到历史尽头的封建统治阶级更趋腐朽与残暴。上层统治者为了追逐权势,经常使用阴谋和暗杀的手段,如克劳狄斯和麦克白就是典型的代表。
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侈,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横征暴敛,连曾经身为国王的李尔也不禁呐喊道:“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人们的反抗如海潮般汹涌澎湃,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统治者则疯狂地镇压人民的反抗。于是,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英雄与奸雄、好人与恶棍往往是在激烈的斗争之后同归于尽。这不仅是为了取得戏剧性的效果,也是时代特征的展现。
莎士比亚的悲剧揭示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为了名利,弟弟可以谋害兄长,臣子可以暗杀君王,子女可以任意虐待乃至残害父亲。一出出惨剧说明了那个社会正在经历着道德观、价值观的深刻转变。在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悲剧《雅典的泰门》中对金钱所作的讽刺性描述,就反映了这一转变。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也不乏充满理想、希望力挽狂澜重整乾坤的仁人志士,如哈姆莱特、勃鲁托斯等。但一方面由于黑暗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在他们身上,也存在种种弱点,或过于谨慎,或过于天真,这使得他们的努力往往失败。他们的悲剧是个性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虽然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结局最终都是死亡,但这并不意味着莎士比亚已经放弃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而陷入了悲观主义的泥潭。我们会发现,在莎士比亚悲剧中的英雄人物身上,都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和乐于助人、善良真诚、勇于牺牲的美好品德。即使是那些有严重过失的人物,如李尔王、奥瑟罗等,他们犯下过错不是因为他们本性丑恶,而是因为他们受人欺骗,看事不明。
而且他们最终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这些都表明,莎士比亚对美好的人性并没有失去希望,仍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和喜剧时期相比,他对人性、对社会的看法变得更加全面深刻了。他的悲剧更为执著、热忱地讴歌人文主义者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追求,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莎士比亚悲剧最大的成就表现在悲剧人物的塑造上。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一般都是地位较高的上层人物。这是对古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继承。因为他们是人间悲剧的主要制造者和主要承担者,把他们当作时代精神的代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主人公既然不是一般人物,在他们身上就必然具有不平凡的特点,有着巨大、惊人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意志、热情、理想、道德上都有表现。要科利奥兰纳斯向人民低头是不可能的,麦克白想停止罪恶的脚步也是不实际的,放弃共和理想对勃鲁托斯而言还不如去死。这些特点对主人公而言往往是一种致命的禀赋,也可以称之为悲剧性格。
这种悲剧性格往往会和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发生激烈的冲突。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这种冲突通常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激烈斗争。如《哈姆莱特》展示了哈姆莱特在能力与责任、思想与行动之间徘徊不定,饱受精神折磨的状态;《麦克白》细致地刻画了麦克白从有“过多人情的乳臭”
到“习惯于杀戮的思想”的心路历程等等。莎士比亚采用内心独白、梦幻等手法描绘内心冲突,使我们更深切地理解他的悲剧人物。
莎士比亚的悲剧情节一般采用平行对照式结构,有多条线索交错,多种矛盾平行发展。《哈姆莱特》中有三条复仇线索交织在一起;《李尔王》中包含了两个家庭的矛盾冲突。这种结构充分体现了悲剧冲突的普遍性和广泛性,是莎士比亚对人性和社会深刻认识的产物。
莎士比亚的悲剧还改变了古典悲剧严肃到底、缺乏变化的缺点,在悲剧中有度地穿插一些喜剧情节。在恐怖、阴冷、悲惨的主调中插入一些滑稽可笑的小曲。如在哈姆莱特险遭暗算后紧接着出现了轻松调侃的掘墓人;李尔王在大发雷霆时,爱德伽却装疯卖傻哼起小调来;《麦克白》中紧张的弑君场面之后,是醉醺醺的门房胡说的场面。这种悲喜剧因素混合使用的手法,既是人生悲喜交织的反映,也符合戏剧自身的规律。在剧情极度恐怖紧张的时刻,观众的情感也处于极度饱和状态,这种状态是很难持续很长时间的。它容易引起人的疲劳和乏味。这时出现笑的场面,可以使观众的心弦自然放松,恢复心理上的平衡,以便更好地欣赏下面的剧情。
|
洞察社会和人生 悲剧创作的高潮 《哈姆莱特》 《奥瑟罗》 《李尔王》 《麦克白》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雅典的泰门》 |
灵感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