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马克·吐温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幽默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受到普遍欢迎,在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也有人开始翻译他的小说。自从登上文坛以来,马克·吐温12年间出版了6部书,在美国总共销售了 30多万册,他从中获取的稿酬和版权收入相当可观。 马克·吐温向来不善于跟金钱打交道,他从小就过着贫寒的生活,年轻时经常失业,有时身上空无一文,他深切地体验到无钱的困苦,但他从来不是拜金主义者,他始终对守财奴之类的市侩们深恶痛绝。现在,源源不断的稿酬、版权和演讲等收入的一大堆账目,就使他感到头昏眼花,十分厌烦。 这些年来,马克·吐温尽管挣了许多钱,但是他一家人居住在全国屈指可数的哈特福德富人区,维持相当优裕的生活确非易事。马克·吐温和妻子奥莉维亚有时核算家庭开支,发现他们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当年兰顿一家的开销。 1880年7月26日,奥莉维亚生下了第四个孩子吉恩,除了第一个男孩兰顿夭折外,其余的三个都是女孩。以后奥莉维亚再没有生育,马克·吐温夫妇和三个女儿过着传统的美国家庭生活。 马克·吐温懂得,在自由竞争十分激烈的美国社会,一般人们都不能一劳永逸坐享其成,即使是百万富翁也可能有倾家荡产的一天,更何况靠稿费过日子的作家呢。美国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尔脱·惠特曼,晚年时生活贫困,患了半身不遂症,他只得请求社会慈善机构救济,当时马克·吐温就慷慨解囊给予捐款资助。哈特福德的邻居著名作家斯陀夫人,年迈体衰,又患有精神病,她的手头非常拮据,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出了名,有了钱,马克·吐温却增添了忧患意识,要想使全家人今后的生活一直有保障,他要想方设法把自己辛勤劳动挣来的钱投资到一些企业中去,在美国社会不知从何时起就存在着这样的看法,只是完全靠节吃俭用而积攒钱但不知道投资挣更多的钱,这是最无能的表现。 这些年马克·吐温比过去更经常地投资各项发明事业。他出钱制造新型锅炉,弟弟亨利当年死于轮船上劣质锅炉爆炸的惨祸,他总是记忆犹新,一生难忘。他购买过钟表厂的股票,还被推举为一家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但是,几乎这些事业都是半途而废,给马克·吐温带来的只是失望。他有次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生活已经成为我的极为沉重的累赘。我总是提心吊胆地打发掉大好时光,这多半是由于过分操心和烦躁而引起的。” 特别是马克·吐温1880年投资研制排字机器,使他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损失不少。这是一家机械厂一个名叫佩吉的技师发明的自动排字机器,当时就声称很快就能试制成功,可以大批量投入生产,只是资金缺乏。马克·吐温12岁就当印刷厂的排字工学徒,后来跟活字排字架打了十多年的交道,深深懂得排字的辛苦,他多年以来就希望能发明自动排字机器减轻印刷工人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于是,马克·吐温不假思索地一次就投资 2 000元,后来马克·吐温在 10年的时间里为研制排字机器花费15万元,仍然不见它投入市场,上了佩吉这人的大当。应该看到,马克·吐温对他投资的一些发明事业很感兴趣,这不只是想以此发财致富,而且是出自这位作家对科学技术事业的鼓励和支持。不过,当时美国社会上一股“发明热”正在兴起,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有时真假难辨。 投资发明事业屡经挫折,马克·吐温决定筹集资金开办出版公司,这是跟他的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经营活动。 马克·吐温已经出版的6部书,都是当时美国最畅销的书籍,但按照他跟美国出版公司签订的合同,公司享有由它出版的著作的版权和巨额的利润,马克·吐温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大作家,却只不过从中获取 10%的酬金,这是当时没有什么知名度的一般作者都可得到的最低稿酬标准。如果马克·吐温投资开办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他自己的作品的话,那么他可以挣更多的钱。就以已经出版的6部书估算,他每年只从美国出版公司提取3000元的版税,若是由他自己开办的出版公司经营,则这 6部书每年至少可获得2万5千元的版权收入。 马克·吐温需要物色一个诚实可靠、工作勤奋的人协助理财经商,这样可以使他摆脱令人厌烦的财务管理和商业事务等,不至于分散他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从而能够在目前安定舒适的环境里专心致志地从事文学创作,同时有人专门掌管他投资开办的出版公司,他就会如鱼得水,在图书市场的海洋里畅游,干出一番更大的事业。 于是,马克·吐温想到了姐姐帕梅拉的女婿,这是一位30岁的土木工程师,名叫查尔斯·韦伯斯特。马克·吐温跟他接触过几次,觉得这个年轻人作风正派,朝气蓬勃,当时他居住在纽约附近的弗里多尼亚,离哈特福德不远,又是他的外甥女婿,足可以放心。 最初马克·吐温开设了一家插图制版公司,主要是承担书籍的插图绘制印刷业务,他把公司交给韦伯斯特全盘掌管。但两年后这家公司由于亏损严重,不得不自行破产倒闭,看来,韦伯斯特虽然热情肯干,但对商业和出版毫无经验,还得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 失败了不气馁,重整旗鼓再干,这是西部边疆的拓荒者和淘金者们的勇于跟大自然拼搏的精神,马克·吐温不仅在作品里尽情地讴歌美国西部移民们艰苦创业的传统,而且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始终贯穿着这种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作风。 马克·吐温继续筹集资金,开办一家新的出版公司,仍然由查尔斯·韦伯斯特负责经营业务。 1885年2月,马克·吐温终于在他开办的出版公司出版了自己的书,这就是他写了多年的著名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它成为查尔斯·韦伯斯特出版公司印出的第一部书。为马克·吐温投资开创的出版事业取得了首次重大成功。《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初版发行3万册,两个月内又多次重印,销售册数远远地超过从前由美国出版公司经营的马克·吐温的其他6部书。《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为他的最赚钱的一部小说,也是马克·吐温创作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 1885年是韦伯斯特公司飞黄腾达的一年,它出版的第二部书是美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格兰特将军的《回忆录》,发行61万册,创当时美国出版界的最高纪录。 格兰特将军在南北战争期间担任北方联邦政府军的总司令,立下赫赫战功,内战结束后他又连任两届美国总统,1877年离开白宫后,他把自己多年来的相当有限的积蓄投资华尔街的一家商行。1884年5月,由于合伙人从中捣鬼,导致商行破产关闭,对美国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格兰特将军晚年时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当时他又患了喉癌,身心交瘁,危在旦夕。 80年代的头3年里,马克·吐温经常拜访格兰特将军,劝说他撰写回忆录,但这位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生谦逊谨慎,不愿使自己在美国人民面前“处于一个作者的地位而受人评论”,因此一直拒绝了马克·吐温的建议。 如今格兰特将军穷愁潦倒,欠债累累。他对马克·吐温悲戚地说,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开了空头支票去付家庭日常生活开支的账,结果这些支票全部退回,使他丧失了体面。看来,他确实只有选择马克·吐温提出的这条出路了,他终于答应撰写回忆录,以此获取稿费养活他的一家。 当时美国的世纪出版公司打听到这一重大信息后,立刻与格兰特将军商谈,愿意承担《回忆录》的出版发行,估计可以销售2万5千册,付给作者10%的最低标准酬金。马克·吐温知道后,感到非常气愤,他马上告诉格兰特将军,他开办的韦伯斯特出版公司,可以付给格兰特比世纪出版公司高出3倍的稿酬,同时出版发行这部书的全部利润的 70 %归作者。显然,马克·吐温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而是出自对这位军事家、政治家的尊敬和同情,为了使美国人民看到这批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作为南北战争前后几十年这段重大变革时期的历史见证人,格兰特将军的《回忆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马克·吐温提出的出版发行该书的优惠条件,在当时的美国出版界是史无前例的,曾经引起了一番轰动。 马克·吐温远见卓识,在承担格兰特将军的《回忆录》的出版发行过程中表现出惊人的胆略和魄力。在马克·吐温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下,格兰特将军以每次口述10000字的速度,终于在他逝世前4天,1885年 7月23日完成了他两卷《回忆录》。这位永远值得美国人民纪念的将军终年63岁。 还是在《回忆录》尚未完稿之前,马克·吐温就雇用了10000名推销员,在全国各地广泛征求订户,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宣传这部书的文章,形成了美国人民议论纷纷的出版界的热点。马克·吐温和查尔斯·韦伯斯特组织20部印刷机同时开动,7家装订所日夜加班,使格兰特将军的 《回忆录》以最快的速度与最好的印刷装订质量,送到翘首以盼的几十万订户的手中。 格兰特将军的《回忆录》出版后,他的遗孀从这部书获得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张版权和稿酬收入的支票,一次性支付20万元。她从丈夫的《回忆录》中得到的全部收入总数高达42万元,这可以说是临终时身无分文的格兰特将军,去世后留下的一笔非常惊人的遗产。 韦伯斯特公司由于出版格兰特的《回忆录》获得利润18万元,马克·吐温作为该公司的主要股东分得4万元,可是,当时美国各地的报纸却大肆渲染,把马克·吐温描绘成一位百万富翁。 格兰特将军去世后,当《回忆录》还没有出版时,马克·吐温提出倡议,发动全民性的公开募捐活动,筹集资金在纽约修建了格兰特墓,使这位“非常伟大、品德非凡的人物”,美国人民敬仰的南北战争的英雄永远安息在那里。 马克·吐温总是热心于公益事业,经常助人为乐,他跟当时千千万万的美国人一样,具有发财致富的愿望,他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但他挣钱的目的决不是为了个人过着豪华奢侈的物质生活,他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文明和完美的人格。 现在马克·吐温的文学创作和出版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个人经济比较宽裕,他经常慷慨地资助社会上的有志成才的人,许多生活贫寒的学生、演员、音乐家、画家、作家和普通的手工艺者,都收到过他的捐款和资助。 马克·吐温为一名黑人学生约翰逊承担全部学费,使他在耶鲁大学完成学业,成为一名能干的黑人律师。哈特福德一名技工爱好雕刻,马克·吐温出钱资助他去法国巴黎深造。美国盲哑聋作家海伦·凯勒经常得到马克·吐温的救济。 |
勇于开拓乐于助人 创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可爱的哈克和吉姆 声援美国工人群众运动 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母亲去世 侨居欧洲和宣告破产 继续在国外漂泊 19世纪美国社会的缩影 |
灵感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