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10年前马克·吐温就从经济上大力资助佩古研制排字机器,从 1887年起,它每月要花费马克·吐温 3 000元,由韦伯斯特公司出版的《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佬》一书,尽管赚了不少钱,但它们却像流水似的全部被佩吉的排字机器“喝”掉了,还使马克·吐温负了不少债,花费他15万元的这部排字机器,如同他父亲约翰·克利门斯年轻时买下的大片田纳西荒地一样,结果是希望化为泡影,成为一场空,想不到在这方面马克·吐温和父亲以及哥哥的命运又多么相似,当然,这也是19世纪许许多多美国人的共同遭遇。 后来,马克·吐温在回忆跟花言巧语哄骗他的所谓发明家佩吉进行合作的往事时,他痛心疾首地承认道:“我完全明白自己是个十足的大傻瓜。”出自青少年时代对排字机器的梦想和特殊感情,出自对技术发明的衷心热爱和支持,马克·吐温由于一时轻信招摇撞骗的佩吉而导致他自己一步步陷入经济困境,这10年里他为这部倒霉的排字机器所付出的财力和精力方面的损失,的确是非常惨重的。 马克·吐温在经济上遭受到的另一个沉重的打击,就是他80年代初创办的韦伯斯特出版公司。1885年,它由于出版发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格兰特将军的《回忆录》获得巨大成功,在美国出版界曾经一度辉煌,但可惜的是,它刚一登上高峰不久,第二年就开始走下坡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除了出版马克·吐温本人写的书之外,韦伯斯特出版公司再也找不到能够畅销的书稿,再加上马克·吐温碍于情面和出于好心,还把一些找他资助的作者的平庸作品出版,导致公司亏本,佩吉的排字机器也不断地从公司挖取资金。 马克·吐温的助手韦伯斯特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埋头苦干,为公司经营筹划,呕心沥血,1888年由于跟马克·吐温意见不合,他辞职回家, 3年后就去世了,他只活了40岁。他的离去使马克·吐温在出版事业上失掉了最好的合作伙伴。 这时,马克·吐温的母亲,88岁高龄的简·克里曼斯,在密苏里州的基欧卡克镇溘然长逝。她对自己的儿子,这位伟大的美国作家一生的影响极为深刻,无论是她那开朗乐观的性格,充满幽默感和擅于言辞的卓越才华,还是她那富有同情心的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其他的许多方面,都与马克·吐温的整个成长过程密切相关。 马克·吐温在《自传》里回忆母亲时,这样写道: 她的身材瘦弱矮小,但心胸非常开阔,能够容纳别人的忧愁或欢乐,对人总是关心和伸出援助之手。我发现她跟我所认识的其他人们的最大差别,就是一般人只对某些事情感兴趣,而她却一生中对整个世界,对周围的每件事和每个人都关心。 她总是热情、亲切和友好地关心人和动物,即使是对待那些耍无赖的人,她也原谅他们的过失,主动地关心他们。凡是无人理睬的人,都把她看作可以信赖的天生的朋友。 当她看到失去自卫能力的人或是动物受到伤害或欺凌时,她总是义愤填膺,振振有词地为受害者打抱不平,她的呼声非常强烈,态度坚决,但她说话时却显得语气柔和,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她善于言辞,说起话来总是给人以真诚纯朴文雅的感觉,往往能使对方大受感动,对她心服口服,同时表示极大的赞赏。 不难看出,马克·吐温与母亲在不少方面都有相似的特征。母亲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她的崇高品德和幽默语言才华,使马克·吐温从小就潜移默化,从他出生到母亲去世,马克·吐温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已经度过了54个春秋,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母亲的关怀、爱护、培养、教诲、支持和帮助,他总是从母亲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 简·克里曼斯这位平凡的女性,为美国人民养育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母亲的逝世,使马克·吐温长久地沉浸在悲痛的气氛和对往事的深情的回忆之中,特别是青少年时代与母亲生活在汉尼巴尔镇的那些情景,总是在脑海里浮现,更加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母亲在世时始终是儿子的作品的最耐心最忠实的读者,她最喜欢欣赏马克·吐温创作的故事、幽默小品和小说,她经常提出不少很中肯的意见,使他获益匪浅,感受颇深。 马克·吐温性格开朗乐观,但脾气向来有些暴躁,有时他发火时,简直像晴空霹雳似的。他的二女儿克拉拉在《我的父亲马克·吐温》一书里,是这样描述的:“在我们家里谁也没有父亲的脾气大,有时他暴跳如雷,一气之下冲出房门,一个人窜到空旷地方宣泄情绪,那叫人看了真是惊奇,就好像是关在笼子里的猛兽获得了解放似的⋯⋯又仿佛是一股汹涌的洪流冲出堤坝,在奔腾,在咆哮⋯⋯” 奥莉维亚对丈夫非常关心体贴,她最了解马克·吐温的个性特征,为了帮助他在火气旺盛时克制住自己,她替丈夫想出了制怒的应急措施,就是要他每当脾气即将发作时,马上给对方写信,发泄他的愤怒情绪。往往是信写完后,他的火气就消散得差不多了,也用不着把这些措词强硬甚至粗暴的信寄发出去,于是他一撕了之。但也有极少数信被递送给了对方,哈特福德煤气公司就收到过马克·吐温的怒气冲天的信,责骂他们在没有预先通知用户的情况下就忽然关掉他住宅里的煤气。由于“你们这些昏头昏脑的混帐东西”的严重失职,使马克·吐温一家人受害匪浅,甚至差点被“闷死”或“炸死”,这当然是夸张其词。 不过,马克·吐温很难得有发脾气的时候,在这几年里,即使是佩吉的排字机器和韦伯斯特出版公司的愈来愈重的经济负担,好像举重竞赛时的两个极其沉重的杠铃,压得马克·吐温直不起腰来,但他总是充满信念,专心致志地从事文学创作,轻松愉快地对待生活。 1891年,马克·吐温的大女儿苏西 19岁,是一所名牌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了,二女儿克拉拉17岁,小女儿吉恩12岁,她们长得像母亲奥莉维亚一样的容貌秀丽,又跟父亲马克·吐温一般的性情开朗,全家人总是在生活中寻找无穷无尽的乐趣。 这时候,前后两个轮子大小相同并且装配着充气车胎的自行车刚刚问世,成为纽约和哈特福德的居民们青睐的最新式产品。红得发紫的大明星演员丽莲·拉舍尔和男朋友布拉第,骑着这种自行车在纽约的中央公园兜风,成为轰动全国的一大新闻。 他们骑的这两辆自行车,在当时恐怕是美国最豪华的了,车架镀金,车把和刹车上镶着不少宝石,全国屈指可数的大明星丽莲·拉舍尔和腰缠万贯的花花公子布拉第穿着最时髦的骑车服装,全身珠光宝气。中央公园的有些游客不时地向他俩及其自行车投过来惊羡的目光。布拉第被纽约人称为“钻石吉姆”,他拥有2万颗钻石,在美国堪称一绝,这个经常一掷千金的花花公子生活奢侈糜烂,尽管他穿金戴银,奇装异服,可是怎么也掩盖不住他的丑陋的容貌和庸俗低级的举止。 马克·吐温对大亨们显阔斗富的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深恶痛绝,但他对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任何一项技术发明总是充满遏制不住的满腔热情,他对这种时兴的自行车很感兴趣。 马克·吐温买了一辆新式自行车,价格最低廉,式样最朴素,可是骑上去也不容易。当时在纽约和哈特福德城专门开设了自行车学校,教人们学习骑车。马克·吐温的3个女儿很快就学会了骑车,她们经常骑着自行车出外,非常方便,使得她们的父母十分羡慕。 马克·吐温已经56岁了,身体不很灵活,但他对周围的任何新生事物总是怀着好奇的心理,大胆尝试,这也是他永远具有的自强不息敢于探险的西部拓荒者的精神的一种表现,哪怕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他决心学会骑自行车。 为了教会父亲骑自行车,真是忙坏了 12岁的小女儿吉恩,她要用尽力气抓紧车把,稳住车架,扶着父亲骑上座垫,当马克·吐温踩着自行车左歪右斜、碰碰撞撞地在路上行驶时,吉恩就得一个劲地跟着跑,一旦父亲摔倒在地,她马上连车带人扶起来,看到父亲一副狼狈样子,这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忍俊不禁,有时甚至笑得前俯后仰,就好像是平日里经常听父亲给她和姐姐们讲滑稽可笑的幽默故事时一样。 看来,教马克·吐温学会骑自行车的情景,是他们全家人在哈特福德的17年的幸福生活的最后一桩趣事了。 马克·吐温不停地写作和演讲,不管他多么勤奋,名声愈来愈大,收入愈来愈多,但他赚来的钱永远填不满佩吉那架试制了10年之久的排字机器的无底洞,总是应付不了韦伯斯特出版公司接二连三的亏损。 1890年底,马克·吐温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给韦伯斯特出版公司的经理写信道:“祝您圣诞节快乐!上帝保佑,但愿在我去世前能够过上一个快乐的圣诞节。” 马克·吐温心力交瘁,再也支撑不起排字机器和出版公司这两个异常沉重的经济负担的“杠铃”了,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居住在哈特福德的生活费用愈来愈大,已经明显地超过了马克·吐温一家所能承受的限度。 看来,马克·吐温不可能在哈特福德度过90年代的第二个圣诞节了, 1891年6月,他和妻子携带3个女儿,登上了驶往欧洲的轮船,到大洋彼岸的欧洲国家去居住,也许比在美国富翁聚居区哈特福德生活时的费用要少些。 56年前,约翰·克里曼斯和怀孕的妻子,拖儿带女(当时马克·吐温只是怀在母亲腹中的胎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穷乡僻壤的山村里那间简陋不堪的木板房子,告别了约翰·克里曼斯寄托着无限希望的一大片田纳西的土地,全家人乘坐大篷车,长途跋涉,前往西部去开拓新的生活,为的是去赚钱糊口。 进入19世纪90年代的第二个年头,已经享有世界声誉的幽默文豪马克·吐温一家人,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繁华的哈特福德城里这栋舒适宽敞的住宅,告别了耗费数十万资金的出版公司和排字机器,全家人乘坐大型轮船,远渡重洋,到欧洲去居住,为的是省钱养家。 |
勇于开拓乐于助人 创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可爱的哈克和吉姆 声援美国工人群众运动 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母亲去世 侨居欧洲和宣告破产 继续在国外漂泊 19世纪美国社会的缩影 |
灵感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