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也开始新的转变,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 每年都有几十万来自欧洲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他们不久就发现,美国并不是一个理想中的繁荣世界。当1891年下半年,马克·吐温全家人来到欧洲时,他和妻子奥莉维亚很快就感到,欧洲也非理想中的久居之地。 他们乘船最初来到法国的埃克斯累班,由于在海上航行了较多的日子,马克·吐温感到很疲倦,对异国他乡的气候也难以适应,他的风湿症变得更加严重,肩膀剧痛,右臂麻木,需要采用矿泉疗法医治,同时,奥莉维亚和大女儿苏西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好,经常患病。 后来,马克·吐温一家人去捷克的马里安矿泉和利古里亚海滨的里维埃拉风景区疗养,接着浏览贝鲁特、纽伦堡、海得尔堡和瑞士后,他们一家人返回法国居住了一段时期。 马克·吐温喜欢乘坐小船在罗纳河上漫游。他远离美国,摆脱了哈特福德的佩吉排字机器和韦伯斯特印刷公司那一大堆繁琐冗杂而令人头痛的事务,置身于风景优美的宁静的罗纳河上,他真有如释重负之感,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身心都处于昏睡状态,某种慵懒的惬意,感到幸福极了。” 不过,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返朴归真,感到无比轻松愉快,这样的享受毕竟不多。马克·吐温一家在欧洲不可能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在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都住过一段时期。马克·吐温有时自我嘲讽地说,他们全家人简直成了一批无业游民,在古老的欧洲土地上东游西荡。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世界名城,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20年前它还是意大利王国的首都。这里到处是中世纪的建筑艺术,名胜古迹很多,城市里仍然充满着浓郁的文化艺术色彩。 马克·吐温一家来到佛罗伦萨后,在离城三英里的郊区,租住了维维安尼别墅一年。这所别墅显得古色古香,四周环境幽静,它总共有28个房间,会客厅很宽敞,面积达400平方英尺。马克·吐温兴致勃勃地描绘别墅的围墙和塔楼,远处的佛罗伦萨城里大教堂的屋顶宛如徐徐降落的气球,当城市沐浴在落日的色彩斑斓的霞光里时,景色格外迷人。 马克·吐温写道:“⋯⋯这恐怕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景色最美的地方了,真是令人陶醉。⋯⋯白天和夜晚都是那么静谧,那么平和,这里远离那个喧嚣的世界,这里的一切宛如美妙的梦境似的。” 马克·吐温在佛罗伦萨的维维安尼别墅里生活期间,他感到心情舒畅,时间宽裕,没有外来的干扰,这是很适合他写作的环境和时候。在这里他完成了《汤姆·索亚在国外》《傻瓜威尔逊》《百万英镑的钞票》 《亚当日记》等书稿,还写了《贞德传》的一些章节。 在1893——1894年经济危机又一次席卷美国,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到处是一片经济萧条景象。 韦伯斯特出版公司就好像是长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似的,再也经受不了这场经济危机的惊涛骇浪,眼看就要沉没了,它给侨居意大利的马克·吐温频频来信告急。看来,他再也无法在佛罗伦萨城郊的维维安尼别墅里继续写作了,必须马上返回美国收拾残局。 不管处境如何困难,马克·吐温还得千方百计挽救韦伯斯特出版公司。马克·吐温把自己这两三年在欧洲写书撰稿演讲收入的全部积蓄,还有奥莉维亚所继承的遗产的最后剩余部分6万5千元,都用来挽救危局,看来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 马克·吐温在绝望之中,只得去求助他的朋友金融家亨利·罗杰斯。 作为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重要人物之一的罗杰斯,为马克·吐温出谋划策,多方活动,仍然无济于事。 银行加紧逼迫马克·吐温偿还债款。1893年9月上旬,马克·吐温给妻子奥莉维亚写信道,他一生中还没有像上星期那样被逼得真是走投无路的经历,接着他叙述自己想方设法企图筹款还债的艰难,“我立即去哈特福德,回来时还是没有弄到钱”。后来,他向一位亲戚借款,“我告诉她,我实在顾不得体面了,因为我已经面临灭顶之灾”。 马克·吐温在信中继续写道:“晚上8点钟时,我躺在床上,心想破产是避免不了的,但我实在疲倦极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1894年4月18日,马克·吐温开办10年之久的韦伯斯特出版公司宣告破产,无力偿还的债务达9万4千元,共计债主96个,其中相当部分是经营纸张笔墨之类文化用品和图书装订行业的小业主。马克·吐温虽然不负法律责任,但他也不忍心拖累他们,他决定全部偿还债款。 可是,有三四个狠毒的债主却企图趁此机会大捞一把,落井下石,想吞并马克·吐温的所有家产。他们竟然要求把哈特福德的那栋宽敞舒适的住宅用来抵债,还想取得马克·吐温的15部书的版权,幸亏亨利·罗杰斯据理力争,才总算没有使马克·吐温一贫如洗,陷入穷愁潦倒的境地。 马克·吐温不由得回忆起当年在汉尼巴尔镇,他12岁时,看到父亲为了偿还债务被迫变卖家里的用具,甚至连调羹都卖掉了。没有想到他在58岁时,重蹈父亲的覆辙,宣布破产。不过,现在他是作为在美国出版界举足轻重的韦伯斯特出版公司的创办人和大股东,在世界最繁华的大都会纽约办理破产的法律手续的,当时美国各地的报纸都报道了这一重大消息。 破产后马克·吐温采纳亨利·罗杰斯的建议,把他写的15部书的版权转归奥莉维亚所有,用来抵偿她借给韦伯斯特出版公司的贷款,马克·吐温还可以写书和演讲,估计今后4年内基本上可以还清债务。 同时,马克·吐温仍然对佩吉的排字机器寄托希望,但愿它能够在美国机械工业界创造惊人的奇迹。在14年里,马克·吐温为此投资15万多元,这部排字机器经过无数次实验,装配的各种零件愈来愈多,总计达18 000个,可是它永远停留在“很快就试制成功”的水平上。 韦伯斯特出版公司宣告破产后8个月,马克·吐温正在法国巴黎抓紧写《贞德传》,有一天他收到亨利·罗杰斯的信,告知佩吉的排字机器完全失败,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使马克·吐温大为震惊,他在给罗杰斯的回信中写道:“当时我获悉这一情况后,甚至有些神经错乱,我只是一个劲地跑来跑去,不知道究竟干什么好。” 据说,在研制这部排字机器长达20年的漫长过程中,决不只是耗费了马克·吐温陆续投进的15万资金,佩吉还动用了200万元公款,花费巨额资金、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到头来它始终不能投入生产成为能够使用的机器,后来,它的两具模型分别捐赠给了哥伦比亚和柯奈尔这两所大学的博物馆,算是在美国的发明史上留下失败的见证。 在经济上接连遭到极其严重打击的这些日子里,马克·吐温尽量保持心理平衡,振作精神,更加勤奋地从事《贞德传》的创作。他很久以前就开始构思这部反映法国人民的伟大巾帼英雄的长篇小说。 马克·吐温成天埋头写作,简直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把破产所带来的烦恼与懊悔抛诸脑外。他笔端下出现的主人公贞德,具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同时,她“彻底摆脱了不少人那种贪财如命的利己主义和追求虚荣安逸的习气”。 贞德为法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她之所以在一生中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马克·吐温认为主要原因是,贞德出身普通的农民,她熟悉人民,热爱人民。作家在书中写道:“贞德就是代表法国,体现了人民的精神力量。” 马克·吐温成功地塑造了贞德这位伟大女性的形象,但在小说里并不是所有的情节都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对其他有些人物的心理刻画缺乏应有的深度。 豪厄尔斯指出,在《贞德传》里,战斗场面和古代的风俗习惯的描写显得矫揉造作,过于浪漫主义化。 这部小说描写得最为成功的是贞德跟卖国求荣的教徒作斗争的情景。马克·吐温把教徒们的伪善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他们总是用冠冕堂皇的话来掩盖其卑鄙下流的勾当。贞德身体纤弱,精神伟大,她的事迹令人感动,她的崇高品德永远值得人们敬佩。 《贞德传》描写的是中世纪的法国,但书里的某些人物,往往使人联想起作者的故乡密西西比河畔的人们,其中特别是一个名叫巴拉基恩的说书人,马克·吐温幽默地写道:“他最爱吹牛撒谎,遗憾的是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在说谎话,而对自己所说的一切都信以为真。”巴拉基恩经常开玩笑,当他听到别人朗诵感伤诗时,巴拉基恩哼哼叽叽,装出一副悲天悯人,感动得流泪的模样,的确逗人发笑。 《贞德传》这部长篇小说,是马克·吐温一家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和法国巴黎居住期间创作的,在书中还可以看到作家有时流露出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 马克·吐温一家结束在法国和意大利的侨居生活后,返回美国,但他们再也没有回到哈特福德城,他们的住宅仍旧大门紧锁。为了偿还债务,马克·吐温不得不重新登上幽默演讲的舞台,到美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 |
勇于开拓乐于助人 创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可爱的哈克和吉姆 声援美国工人群众运动 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母亲去世 侨居欧洲和宣告破产 继续在国外漂泊 19世纪美国社会的缩影 |
灵感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