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在国外漂泊

1895年马克·吐温作出了尽快偿还韦伯斯特公司债务的重大决策:

到世界各地去巡回演讲。他通过从前的演讲事务所经纪人庞德,跟有关方面洽谈,制定了出国从事一年讲演活动的周密的计划。

这时苏西23岁,具有音乐天赋,准备当一名女高音歌唱演员,今后去巴黎从事歌剧演出,目前她在美国接受严格训练,小女儿吉恩刚满15岁,正在中学念书,她俩留在耶尔玛拉附近的乡村别墅里,和苏珊姨妈一起生活。

7月14日夜晚,马克·吐温和妻子奥莉维亚、21岁的女儿克拉拉,从耶尔玛拉火车站踏上西行的列车前往加拿大。在横穿美国大陆的旅途中,马克·吐温在一些城市举办了幽默演讲会。尽管是炎热的夏天,但他每到一地演讲时,剧场或会议厅里总是挤满了热情的听众,不少人还是从离城很远的乡镇赶来的,因为全国各地的报纸都刊登了马克·吐温出国前的这次旅途中巡回讲演的日程表。他来到旧金山时,当地群众情绪特别高涨,剧场内外人山人海,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马克·吐温接连举办了6个晚场和3个日场的幽默演讲会。

在加拿大的西海岸结束了在美国各地的巡回演讲,国内外的许多记者都闻讯赶来采访这位大名鼎鼎的幽默作家和演讲家。马克·吐温充满信心地说,他一定会偿还全部债务,包括按有关法律规定并不属于他承担责任的一些债款。

马克·吐温和妻子女儿,在温哥华登上了驶往澳大利亚的轮船,加拿大和美国的许多热情洋溢的读者和听众,络绎不绝地赶到港口为他们送行,场面十分感人,使马克·吐温深受鼓舞。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马克·吐温的作品和演讲,如同他在美国一样的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当他在悉尼、墨尔本等城市的街道上散步时,认识他的人很多,大家都像对待老朋友一样,向他问候或交谈。

3个月后,马克·吐温和奥莉维亚、克拉拉乘船去印度,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多么神奇和陌生的国土,在那里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演讲,他们在各地欣赏了优美的热带风光和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当地居民的穿着打扮和风俗习惯,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在孟买时奥莉维亚和克拉拉给苏西选购了浅红色的印度绸子,宛如透明的薄纱,光泽鲜艳,她俩相信留在美国的苏西肯定会喜欢这种衣料的。

他们巡回演讲的最后一站是南非,在非洲这个英国的殖民地,马克·吐温受到的欢迎程度并不亚于在其他讲英语的国家。自从格兰特将军在1878年竞选总统期间进行南非旅行以来,至今还没有一位美国知名人士,像马克·吐温这样受到当地人们的盛情接待。

一年来,凡是马克·吐温举办演讲会的城市里,他那令人回味无穷的诙谐幽默的语言,总是给当地人们带来欢声笑语,其中的精彩片断,已经成为居民们永远谈论的话题。

世界各地热情欢迎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演讲厅里总是座无虚席,在进行幽默演讲的当中,马克·吐温有时穿插其他的内容,朗读自己作品的片断,讲笑话和有趣的美国民间故事。可以说,他不愧为美国和其他国家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这些国家的城市里,马克·吐温喜欢讲述关于失踪的“金手臂”

的黑人民间故事,他10岁时在约翰·夸尔斯的农场上,经常听黑奴丹尼尔大叔讲这个略带恐怖色彩的故事。50年过去了,如今满头白发年届 60的马克·吐温站在异国他乡的讲台上,学着当年丹尼尔大叔的样子,当故事快要结束时,这位饮誉世界的幽默文豪,忽然停止讲述,盯着台下一位似乎显得有些胆怯的姑娘猛喝一声:“我的金手臂在你那里!”屏声静息正听得入迷的听众们都吓得目瞪口呆,似乎过了好一会儿才醒悟过来,紧接着全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感谢马克·吐温把他们带入到一个想象中的神奇的童话世界去遨游了一番。他讲的关于西瓜的笑话也深受欢迎。顽皮孩子塞姆从别人的瓜园里偷摘了一个西瓜,他仔细琢磨了一通,看样子,西瓜没有熟透,于是塞姆把西瓜送还给瓜园主人。为了奖赏塞姆的“诚实”品德,他获得了另外一个成熟了的甜美可口的大西瓜。

1896年夏天,巡回演讲圆满地结束了,马克·吐温和奥莉维亚、克拉拉来到英国伦敦,他们在近郊的吉尔福德镇上租了一所房子,马克·吐温准备在这里写《赤道旅行记》一书,描写他们为期一年的环球巡回演讲的见闻及感想,同时写信要留居耶尔玛拉的苏西和吉恩两姐妹来伦敦与家人团聚。

可是,近半个月过去了,苏西和吉恩还没有来伦敦,只接连收到几封电报,含糊其辞地提到苏西的病情,说她因练习唱歌过于用功,身体不适,推迟行期。

既然如此,为什么向来很关心体贴父母的苏西本人至今没有写信来呢?一种不祥之兆袭上马克·吐温心头,他一边拍电报去询问详情,一边要奥莉维亚和克拉拉准备行装回美国探望。

8月18日,在妻子和二女儿启程回国的第四天,当时她们乘坐的轮船还在大西洋中部的海面上行驶,马克·吐温坐在吉尔福德的住所的餐室里闷声不响,独自沉思着。这时仆人把一封电报递交给他。马克·吐温急忙展开一瞧,噩耗传来,苏西因患脑溢血和脑膜炎医治无效病亡。

马克·吐温当即被急昏了,神志不清,很久都不能恢复。

天色阴沉,不停地飘着毛毛细雨,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格外凄凉,马克·吐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孤零零的一个人,他痛苦极了,仿佛自己一直在做噩梦,他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坐在桌前给正在返回美国的旅途中的妻子写信,尽情地倾泄他无限悲伤的情感,他写了一页又一页⋯⋯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仆人们以为他的房间出了什么问题,好不容易推开房门,给整整一昼夜不思饮食的主人送来食物和葡萄酒。

悲痛欲绝的奥莉维亚、克拉拉和吉恩,还有苏珊姨妈,在美国料理苏西的丧事,把她安葬在她的夭折的哥哥兰顿的墓旁,几天后奥莉维亚带着两个女儿乘船到英国去。

马克·吐温一家搬迁到伦敦的切尔西郊区的台德沃司广场23号房屋里居住,丧失可爱的苏西的悲痛气氛,长期地笼罩在他们家庭里,马克·吐温在笔记本里描述过苏西短暂的一生中的许多往事,甚至是当时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身边生活琐事,如今翻阅格外令人伤感。

这段时期马克·吐温在伦敦郊区过着隐居生活,不愿跟任何人交往,除了最亲近的几个人外,一般人都不知道他的家庭住址。美国的个别报纸趁机造谣惑众,说年迈体衰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被家庭抛弃,身无一文,流落伦敦街头。我们在他的笔记本上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特威切尔寄给我一份剪报,占了5行的大号字体标题赫然入目:才华横溢的大文豪的结局。文章报道说,我侨居伦敦,穷愁潦倒,家庭抛弃了我。”

马克·吐温怒不可遏地在笔记本上写道:“假若这是来自狗、牛、象或其他动物的报道,我也许会大发雷霆,感到厌恶已极,可是,这些都是出自人类的手笔,因此,我唯有采取宽宏大量的态度而已。”

纽约的主要报纸出自好意,刊登文章发起募捐活动援助在国外漂泊的幽默文豪马克·吐温,就像过去美国社会各界人士捐款资助晚年的著名诗人惠特曼一样,于是,马克·吐温不得不在伦敦公开露面,会见来访的美国记者,他郑重其事地声称,他现在还不至于落到需要别人捐款救济的地步,家庭从来没有抛弃他,他和家人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不过,马克·吐温承认,为了偿还债务他拼命地写作,的确累得精疲力竭了。

马克·吐温成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专心致志地写《赤道旅行记》一书,也借此尽量排除他思念苏西的悲伤情绪。

在写作这本游记时,马克·吐温有时把《傻瓜威尔逊》中主人公的一些所谓格言警句引用到该书稿里,它们反映出作家当时的忧郁心境。

马克·吐温在《赤道旅行记》中写道: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离不开情感的,甚至连幽默也有某种极为隐蔽的源泉,不是欢乐,而是痛苦。在天堂上是没有这种幽默的。

马克·吐温在环球演讲期间到过一些殖民地国家。印度和南非的土著居民自然而然引起他的浓厚兴趣。

英国和布尔人的战争,正如美国人对西班牙的侵略战争一样,那还是环球演讲结束后发生的,马克·吐温当时还没有发表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性演说。在《赤道旅行记》一书里有些章节明显地反映出马克·吐温当时很不成熟的政治观点,他时而赞扬英国人给印度带来了资产阶级文明,时而从描述印度教徒的所谓“罪行”的著作中摘录大段文字。

不过,在这部书里也表露出马克·吐温对受压迫的土著民族的同情。

他高度赞颂“有色”人种的美好心灵。愤怒谴责殖民统治者对当地人民的奴役和屠杀。马克·吐温当时把印度称为充满忧患的国家,“不可想象的贫困和苦难”的国家。

印度的普通老百姓生活贫困,英国殖民统治者把他们视为奴隶,这都使马克·吐温回想起美国的黑奴的悲惨命运。马克·吐温在南非了解到英国人与荷兰人虐待土著民族的情况,他感到很气愤,揭露和谴责这些白种人的残暴行为。

《赤道旅行记》不是马克·吐温的优秀作品,但他为写这部书付出了很大精力。可以说,《赤道旅行记》里有些部分写得比较粗糙,有时出现前后矛盾,缺乏有机的联系,但是这部游记在马克·吐温的创作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在19世纪90年代,马克·吐温对进入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世界感到忧虑重重,在《赤道旅行记》里明显地流露出他的日益强烈的悲观失望情绪。

马克·吐温一家在英国居住了3年,迁移了好几处地方,后来他们又到瑞士居住2个月,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住了一年半,女儿克拉拉在这里学习钢琴,由世界著名的演奏家指导。

马克·吐温的许多书在奥地利一直很畅销,是人们最喜爱的一位作家,各种报纸经常报道他在维也纳的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有时报刊上还登出“这位整个文明世界最杰出的幽默文豪”的大幅照片,发表对他的作品的评论文章,外交家、艺术家、科学家、作家等都来拜访他。他的社交活动愈来愈多,成为奥地利文化界的活跃人物,各种请帖应接不暇,他在宴会上经常发表个人见解,谈吐幽默,观点鲜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赏。

无论他们一家人迁居在什么地方,马克·吐温从不放松写作,往往书桌上同时摆放着几部书稿,等待他赶紧完成。他写的体裁十分广泛,小说、散文、论文、杂文、回忆录、故事等都有,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还包括历史题材。

《赤道旅行记》出版后,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很畅销,马克·吐温用这笔稿酬和版权收入偿还了不少债务。到了1898年1月底,马克·吐温全部还清了韦伯斯特出版公司的债务,许多报纸也把这一消息当作重大新闻报道,同时发表文章和社论,赞扬马克·吐温的巨大成就和高尚品德。

自从1891年6月马克·吐温离开哈特福德的住宅以来,他们在国外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这期间失去了苏西,在维也纳居住时又收到来自家乡的噩耗,欧利恩在基欧卡克镇的家里逝世,终年72岁。约翰·克里曼斯一家的亲人,在美国就只有姐姐帕梅拉健在。

马克·吐温和妻子奥莉维亚,女儿克拉拉、吉恩,愈来愈思念家乡,对国外的侨居生活早已感到厌倦,他们都渴望着返回美国,回到土生土长的老家去。

勇于开拓乐于助人   创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可爱的哈克和吉姆   声援美国工人群众运动   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母亲去世   侨居欧洲和宣告破产   继续在国外漂泊   19世纪美国社会的缩影

童年生活   排字工人   理想职业   在内华达   登上文坛   镀金时代   幽默文豪   黄昏岁月

灵感记:

中华成语典故   商海万象   哈佛家训   实用家常菜谱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世界上下五千年   中国未解之谜   世界未解之谜   音乐简史   中国名人百传   世界名人百传   中国历代开国皇帝及人士   36计经典故事   菜根谭   十万个为什么   创业灵感   家庭生活实用技巧   奥秘世界百科全书   青少年科学探索百科全书   青少年百科全书   世界名画赏析   中国名画赏析   中国书法赏析   中国山水画赏析   家庭健康营养百科全书   中国花鸟画赏析   达芬奇名画赏析   梵高名画赏析   中国人物画赏析   西方美术流派   世界名画赏析解密   拉斐尔名画赏析  

首页 ► 时事资讯 马克·吐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