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歌德学成归来,他父亲感到高兴。按照父亲的意思,歌德写了申请,以律师资格参加法兰克福地方法院的工作。申请很快得到批准。他同枯燥无味的法律公文打交道,加上同小莉克绝情断交,更添无限烦恼。他觉得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实在无聊。在他的心目中,“法兰克福不过是一个可以在其中舒适地孵雏的鸟巢”。他住的阁楼也真像个岩洞。长期蹲在窝里,未免精神苦闷。直到1775年秋天为止,4年间这个律师仅办了28件诉讼案。他主要是充当法兰克福犹太人的辩护人。诗人的气质也妨碍了他的律师工作。他在法庭上的第一次发言简直是舞台上的台词,充满激情而失于客观。他遭到法庭的制止。
这时刮起了一阵狂飙,它很快席卷整个德国。这就是德国文学史上的“狂飙突进”运动。它是以莱辛为代表的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由于它主要涉及文学,仍然是文学革命运动。
“狂飙突进”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尔(1752—1831)的剧本名。这个剧本描写了两个英国家庭从结怨到和解的过程。剧本于1776年出版,翌年上演,效果并不佳。但是这批青年作家掀起的文学运动却有如狂飙 (暴风),势不可挡,故得此名。
这个运动的纲领是崇尚自然,推崇天才。作家们也以天才自命。他们要求个性解放,要求民族的发展。因此,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模仿法国文学,要求创造德国自己的民族风格。
“狂飙突进”运动大致始于1770年。赫尔德尔就是这个运动的纲领制订者和理论家。他在斯特拉斯堡从1770年9月一直呆到1771年4月,才去比克堡任牧师之职。他在这一年写出了《莎士比亚》一文,两年后才发表。
歌德在少年时代就受过莎士比亚的影响,在莱比锡读了多德编的《莎翁选粹》。“莎翁的超群绝伦的特长,掷地有声的名言佳句,恰到好处的描写,幽默诙谐的情调”,老年歌德在《诗与真》里回忆说,“无不深获我心,铭刻于我的肺腑之中。”
在斯特拉斯堡,歌德认识到法国文学是“老耄的,高贵的”,追求自由和享乐的青年不喜欢它。人们戏称名噪一时的伏尔泰为“老顽童”,对他表示嫌恶。正在歌德要求摆脱法国古典主义束缚之时,赫尔德尔介绍他读莎士比亚,正是一拍即合。歌德写了《莎士比亚命名日》一文。
在1771年10月14日,他当着妹妹及妹妹的几个朋友的面,发表了以此为题的演说:“我初次看了一页他的著作之后,就使我终身折服;当我读完他的第一个剧本时,我好像一个生来盲目的人,由于神手一指而突然获见天光。”
他接着说:“我没有片刻犹疑拒绝了有规则的舞台。我觉得地点的统一好像牢狱般的狭隘,行动和时间的统一是我们想像力的讨厌的枷锁。我跳向自由的空间,这时我才觉得有了手和脚。……因此,要是我不向他们宣战,不每日寻思着去攻破他们的牢狱,那我的心要激怒得爆裂了。”
这篇讲话就这样成为“狂飙运动”的宣言,成为向封建社会挑战的 “宣战书”,成为唤醒在所谓文雅趣味的乐园中熟睡的人们的号角。
赫尔德尔受到了邀请,但未来赴会。他的《莎士比亚》一文最后写道:“我的朋友啊!你在读这篇文章时,会认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我曾不只一次在他的圣像前面拥抱过你,在这个时代,你还能怀有这样一个甜蜜的,配得上你的才华的梦想:从我们的骑士时代取材,用我们的语言,为我们的变质如此之甚的祖国建造起他的纪念碑!我羡慕你有这样一个梦想,希望你不放松你为德国进行的崇高活动,一直到胜利的花环高悬其上为止。”
歌德没有辜负赫尔德尔的期望。一个月之后,他就全力投入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的创作了。
一天晚上,歌德回到家里,对母亲说,他在公共图书馆里找到了1731年出版的《葛兹自传》。他要把它编成一个剧。他极力使情节生动,并详细地讲给他妹妹听。她鼓励他把剧本写出来。他花了6个星期写出了初稿,给朋友默尔克(1741—1791)看了,朋友很欣赏,但是寄给赫尔德尔看过后,他却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由于剧本完全排斥了“三一律”,他写信对歌德说:“莎士比亚毁了你。”歌德自己也觉得不满意。本来就是没有先拟定写作提纲,而是信手写出来的,结果把葛兹写成“一个不活动的人物”。画蛇添足的地方也有不少,他只好从头写起。又花了几个星期,他写出了第二稿。在默尔克的帮助下,1773年 6月他将剧本自费出版。剧本引起很大的反响,褒贬不一。向来对人苛求的赫尔德尔也高兴地给他未婚妻写信(1772年7月)说:“如果您读到它,您也会享受到几个小时的无上快乐。这个剧本有着异乎寻常之多的德意志的力量、深度和真实……”诗人毕尔格尔称歌德为“德国的莎士比亚”。
葛兹(1481—1562)是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时期的一个历史人物。
他是最后一代骑士。在诸侯混战中他失去了右手,然后配了只铁手,因此有“铁手骑士”之称。1525年他被迫参加农民起义。起义失败后,曾被软禁。软禁取消后,曾随卡尔五世远征土耳其和法国,然后回到住地撰写自传,直到去世。
歌德写的剧本基本上反映了德国农民战争前后的历史。但是他发挥了剧作家的想象,增添了情节,虚构了魏斯林根这个叛徒和阿德尔海特这个风流寡妇,并且让葛兹和农民领袖济金根攀上了姻亲关系,将结尾改成葛兹为自由而死。这些改动和不拘泥于史实的作法,显示了歌德驾驭素材,展开戏剧性冲突的技巧和才华。但是他写了59场,未免太长了,不适宜于演出,只适合作为文学阅读剧本。尽管如此,1774年它仍在柏林和汉堡上演了。
剧中的葛兹比历史上的葛兹形象更高大,性格更丰满。歌德通过葛兹临死前高呼“自由”,表达了自己反抗暴虐、要求自由的革命精神。
但是在皇帝和封建主统治的时代,在鄙陋的社会现实中,这个正直的、站在被压迫人民一边的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只能是一个悲剧。
歌德和他的“普罗米修斯”
青年歌德有着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创作力,还在构思、撰写、改动、印刷和发行《葛兹》的时候,在歌德的脑海里,别的创作计划和设想已经纷至沓来。计划之中就有剧本《普罗米修斯》和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泰坦族的后裔。据说他从天上盗火到人间,被宙斯发觉,将他绑在悬崖上,让鹰啄他的肝,白天啄掉,晚上又长起来,直到海格力斯解救他为止。
歌德从小就熟悉这个流传最广的故事。在歌德寻找叛逆者形象的时候,“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活龙活现出来了”。歌德在《诗与真》里写道:
“我照着自己的身材来裁剪这个古代的巨人之天衣,不假思索就写出一篇戏曲来。”
但是,歌德只写了两幕就搁笔了。只是在1774年春写的《普罗米修斯》独白诗,11年后由友人弗·海·雅科比( 1743—1819)单独发表出来。它曾受到莱辛的称赞。这是一首用无韵颂歌体写的。全诗7节。这首诗洋溢着普罗米修斯对最高天神宙斯的反抗精神。普罗米修斯照自己的形体,用泥土捏成人,由女神米涅瓦赋予气息而使他们成活。从而形成神、巨人和人类“三个王朝”。第一节里,普罗米修斯对宙斯说:“不许你碰一碰我的大地。”第五节更充满蔑视的口吻:
要我尊敬你?为什么?
你可曾减轻过背着重荷者的痛苦?
最后一节不是用反问,而是公然直言:
我坐在这里,照我的样子造人,造出跟我相似的种族,去受苦,去流泪,去享乐,去欢喜——而且不尊敬你,像我一样!
普罗米修斯的叛逆形象使人想起了中国的美猴王。
老年歌德在获得自己以为已经遗失的这篇残稿后,写信给友人泽尔特(1820年5月11日)说:“不要让这个手稿为人所知,这样就不会印出,否则,这个手稿真会使我们的革命青年把它当做福音书那样欢迎的,而柏林和美因茨最高当局对我青年时代的胡思乱想会大加斥责的。”
这时,狂飙精神已从歌德身上几乎消失了。他谨小慎微地在《诗与真》里解释说:“巨人普罗米修斯扰乱天庭的反抗精神对于我的诗的描写并没有供给什么素材。我觉得适宜于我的描写的,是巨人一方面承认比自己更高的威力的存在,但同时又想与之比肩,以平和的、忍耐的努力同他对抗一事。” |
灵感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