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逃离魏玛,还有一层原因,这就是他同施泰因夫人的关系从热变冷。 26岁的歌德来到魏玛后仅一周,就认识了老公爵夫人的宫女夏洛特·封·施泰因(1742—1827)。她比歌德大7岁,1764年由父母包办,结婚后 11年内生了 7个孩子,其中 4个夭折,留下了3个儿子。 丈夫约阿西斯·封·施泰因比她大7岁,出身贵族,任宫廷御马监,长得一表人才,但工作很忙,总是追随公爵,侍奉左右,很少回家。留得妻子独守空房,不免难耐空房寂寞。她体弱多病,长得黄皮寡瘦。她喜穿白衣素服,披一头黑发,更显出强烈反差。正在此时,歌德闯入了她的生活,给她平静的生活掀起了波浪。这位中等身材(175公分高)、风度翩翩,因为《葛兹》和《维特》而闻名的青年诗人自然受到这个半老徐娘的钟爱。何况歌德是公爵的座上客,谁不对他刮目相看呢?歌德初来乍到,孤身一人,正在从失恋中寻求解脱。因此,出于双方的需要,两人迅速接近,打得火热。歌德立即投入她的怀抱,一下就被这个“了不起的女人”束缚住了。与歌德以前的女友相比,她虽然算不上美丽,但是歌德早在家乡就见过她的侧面剪影,觉得这位半老徐娘也另有一番风韵。尤其是她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显出年老女性的温柔贤惠。1776年1月8日,歌德给她写了第一封感谢信,谢谢她送来了香肠。20天后,他在信里已称呼她“亲爱的天使”。以后他甚至称呼她“我的姐姐”、 “我的母亲”和“圣母”。 1776年4月14日歌德寄给施泰因夫人一首有5段共52行的长诗。 这首无题诗直到歌德去世后16年,即1848年才公开发表。 诗的开头就是向“命运”提出的一个问题: 你为何使我们具有深刻的目光,能看出我们的未来预兆不祥? 以为我们的爱情,尘世的幸福,我们都永远不可以相信它们? 命运,你为何使我们具有感情,彼此看透对方的心灵,透过这一切少见的杂乱现象,察看出我们真正的关系? 的确,命运之车将歌德从海德堡载到了魏玛。1776年3月,施泰因夫人就感觉到,“歌德和我决不会成为朋友”。歌德不会满足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这首诗的第三段接着问道: 你说,命运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你说,命运怎样将我们完全拴在一起? 噢,在前世你是我的姐姐,还是我的妻子? 同年同月歌德给老诗人魏兰德写的短信可说是回答了这个问题。信里说:“这个女人有着征服我的威力。我只能将这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用前生注定来解释。我们前世是夫妻!现在我们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鬼神气氛。” 诗人接着写道: 你了解我的本性的全部特性,察觉到我的全部神经如何震颤有声。 你能一眼看透我的心灵。 一只垂死的眼睛定难入木三分。 你使我的热血减缓流速,给我这狂野之人指点迷津。 让我在你那天使的怀抱里得享安宁,使我碎裂的心胸重新精神振奋。 歌德初到魏玛,受到保守势力的排挤。他能留下来,施泰因夫人的影响也起了一些作用。他这个狂荡不羁、性好冲动的人,遇到了一个头脑冷静、处事稳重的大姐,正好性格互补,相得益彰。 他们俩的关系日益密切。但是施泰因夫人不是一个纵情的女人。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障人耳目,她故意让他们的关系公开化,让它蒙上一层正常的光明正大的色彩。他们一起出入社交场合,俨如夫妇。 为了幽会方便,歌德搬进城住。他的住宅后墙几乎靠近她的花园。 再不用走20分钟路了。歌德经常去她家吃饭,给她母亲送钱,与她的孩子一起游玩,并且常常把她的小儿子弗里茨带到自己的住所,俨然成了他的教父。 1776年3月,歌德去莱比锡,见到了他大学时代就熟悉的女歌手和演员科罗娜·施罗特(1751—1802)。她这时已是一名著名的歌剧演员。 经他引荐,秋天她来到了魏玛,被聘为宫廷歌手。 她长得苗条、端庄、朴素迷人。皮肤光滑白嫩,栗色卷曲的长发披肩,爱穿白色短袖衬衣,更具浪漫情调。她多才多艺,不仅擅长表演,而且长于绘画和作曲,笛子和钢琴,吹打弹唱,无所不精。她还通晓三国语言。见到这样一个美人,哪个男子不动心?歌德从莱比锡写信给施泰因夫人,对科罗娜赞不绝口:“施罗特是一个小天使。”歌德在一个女人面前赞美另一个女人,给歌德带来了麻烦。歌德不得不在两个女人中选择一个。施泰因夫人耍了手腕,加上卡尔公爵希望找科罗娜做情人,促使歌德投入了施泰因夫人的怀抱。同时,歌德告诫公爵不要因情妇而使本来就不好的夫妻关系更加恶化。歌德1779年1月10日的日记载有下面一句话:“晚上音乐会之后同公爵彻底解释科罗娜之事”。 在魏玛,歌德和科罗娜一道演出。开始排演歌德的剧本《共谋犯》、 《哥哥和妹妹》和《丽娜》,接着排演《伊菲革涅亚》。歌德饰演奥列斯特,科罗娜饰演伊菲革涅亚,公爵饰演皮拉德斯。 由于歌德与这两个女人同在一个城里,许多话可以当面谈,不一定通过书信。迄今保留下来的歌德给科罗娜的信仅有一封,而给施泰因夫人的书信却有1700封之多。估计她给歌德的书信和纸条的数量不在此数之下。只是在歌德从意大利旅游归来后,双方关系破裂,她索回全部信件,付之一炬。因此,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至今未能全部曝光。 科罗娜对弗里德里希·封·艾因西德尔似乎有好感,但是一直未结婚。18世纪80年代以后她隐居起来,1802年死在伊尔梅瑙。 歌德既然放弃对科罗娜的追求,决不会满足于精神上的恋爱。他要占有施泰因夫人。她也尽量满足他。因此,从80年代开始,歌德与这个情妇过着极为惬意的生活。这从歌德给她的信件看得出来。下面是歌德信件的摘抄: “我渴望见到您那双可爱的眼睛,它们比任何可见的或不可见的东西来,更使我忘不了。我从来没有这样深地爱您,我也从来没有这么值得您爱”。(1781年3月7月) “我的心灵开始日益紧贴你的心。我无话表达。你知道,我无法同你分离。天下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把我们分开。”(1781年3月12日) “在谨慎小心的瞬间,你的脚步和你孩子们的咳嗽声都吓我一跳。 我们愉快地结婚了。这就是说:通过一根带子联系起来了,其中这张纸条是由爱情和快乐构成的,而登记结婚则交织着痛苦和不幸。再见,问候施泰因。”(1781年7月8日) “你外出来归的消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令我不快。因为没有你我不能生活,也活不下去。”(1781年10月27日) “我的心灵与你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你的爱情是照耀我的生活的明灯。你的赞扬是我最大的光荣。”(1781年10月29日) “我在哥达戴上了你的戒指,人们可能以为我是个珠宝商人,喜欢这枚戒指。洛特,你亲切的名字是我的空气和我的骄傲。”(1784年6月8日) “我十分清楚地感到,没有你,我不能生存。……亲爱的洛特,现在我才十分清楚,你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自己的一半。” (1784年 6月28日) 德国人对女士称呼“你”和“您”是有很大的亲疏之分的。在1780年以前,歌德一直称她为您。然后有一段混杂着“您”和“你”的时期。 在1781年7月8日歌德秘密地宣布“我们愉快地结婚了”以后,歌德给她的信都改称“你”了。歌德的信里充满甜言蜜语,自不消说。 但是从1785年5月起,俩人的关系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5月10日歌德写信抱怨说:“我不要求你,你就不给我写信。”快到年底,正是圣诞节家人团聚之时,歌德已感到形单影只的痛苦。他写道:“只是总同你分开使我痛苦”。(1785年12月27日)这说明歌德不满足于找情妇幽会。施泰因夫人既然没有离婚,总不能同情人光明正大地同居和生活在一起。虽然在当时的魏玛男人有情妇已成风气,但究竟会招来风言风语。歌德在烦恼和痛苦之余,不免爱潮退落,俩人关系逐渐冷淡下来,最后,惯于逃避的歌德又不告而辞了。 歌德深爱施泰因夫人,而她又是比他年长的有夫之妇,两人都有了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的经验,因此,他们之间的爱情不像歌德以前同女友之间的爱情那么纯洁、热烈,而是富有理智和冷静。施泰因夫人对歌德的生活和事业都有一定的影响。歌德为她写的情诗之多相当于他为以前的女友写的情诗之总和,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今录《对月》一首: 你又把幽谷密林注满了雾光,你又把我的心灵再一次解放;你用慰藉的目光照我的园邸,就像知友的眼光怜我的遭际。 哀乐年华的余响在心头萦绕;我在忧喜中彷徨,深感到寂寥。 流吧,可爱的小溪! 我永无欢欣,嬉戏、亲吻都消逝,更何况真情。 但我曾一度占有可贵的至宝! 永不能置之脑后,这真是烦恼! 喧响吧,莫要停留,沿山谷流去,流吧,合着我的歌,鸣奏出旋律,不论是你在冬夜,汹涌地高涨,或是你绕着幼蕾,掩映着春光。 福啊,谁能无憎地躲避开尘网,怀里拥一位知己,共同去欣赏。 那种不为人所知,所重的风流,在胸中的迷宫里作长夜之游。 这首诗作于1776—1778年间,是月光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它从孤寂而联想到友谊,把对女友的爱与对大自然的爱融为一体。感情充沛,词句简洁,向来为人们所喜爱。歌王舒伯特等为之谱曲,传遍世界。 |
灵感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