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诗歌和小说《威廉·迈斯特》、《浮士德》是歌德一生创作的三根支柱。它们伴随了歌德整个一生。
早在1777年,28岁的歌德就开始写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了。
不过,1909年底才由瑞士苏黎世的一个文科中学教员毕雷特发现歌德写的这份初稿。书稿题为《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这是歌德的女友巴尔巴拉·舒尔泰斯夫人的手抄本。
后来正式出版的小说分两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 —1796)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1—1829)。
欧洲中世纪的手工业者从学艺到成为师傅,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学习时代、漫游时代、为师时代。因此,根据歌德的创作思路,他大概还打算写第三部的。
《威廉·迈斯特》从开始构思到第二部出版,时间跨越50多年,作者的思想也必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叙述的方便,现在将两部放在一起来介绍。
《威廉·迈斯特》描写了一个青年的成长、内心的发展和道德的完善过程。因此,它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教育小说或发展小说。
主人公威廉·迈斯特是一个富商之子,他从小就热爱文学和戏剧,不愿继承父业。他爱上了一个名叫玛丽亚娜的女演员,两人同居并生了一个孩子。后来由于发生误会,威廉怀疑她对自己不忠实而离开了她。
这一波折对他精神上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他不再搞戏剧,回到商界来。
但是庸俗而枯燥的商人生活使他很反感。他父亲要他去外地催还债款,途中他遇到了演员和剧团,他对戏剧的爱好又在心中复萌。他胸怀宏愿大志,要为德国创造民族剧院。他资助一个快要解散的梅里纳剧团,让它购置道具、布景。不久,他自己参加了这个剧团。在这期间,他花钱从杂耍团老板手里赎出了受虐待的十二三岁的意大利少女迷娘,她从此就一直留在威廉身边。以后他又收留了一个意大利竖琴老人。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关于竖琴老人和迷娘的故事。迷娘身体长得很好,但发育不很健全,外貌不很端正。她的歌声却很吸引人。小说第三部一开头那首迷娘曲把人带到了南国——意大利: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冈?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危崖欲坠,瀑布奔忙,你可知道那座山冈?
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关于迷娘和琴师的身世,小说没有作详细交待。《迷娘曲》(之三)
的第一段唱道:
别让我讲,让我沉默,我有义务保守秘密,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只是命运它不愿意。
迷娘失去了欢乐。琴师则受命运捉弄,无意中犯了乱伦罪,只好远走异国他乡,用流亡生活和眼泪洗刷心中的痛苦。琴师唱道:
天神啊,你们领我们到人间,你们让可怜虫犯下罪行,然后让他受心灵的折磨;造孽者都要受现世的报应。
威廉随剧团来到一位伯爵府中演戏。在这里他遇到了许多贵族,即上流社会的人物。其中有个贵族青年雅诺向他介绍了莎士比亚,从此威廉将莎士比亚崇奉为教父。
离开伯爵府后,这个剧团辗转流浪,半路上遇到强盗抢劫。威廉受了伤,幸被一个过路女子所救。伤好后,威廉将自己的剧团介绍给他的旧相识赛罗。威廉与赛罗商谈如何演出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
这时的威廉早就从事该剧本的翻译,对改编莎剧和表演已很内行。威廉扮演哈姆雷特。赛罗的妹妹奥莱丽亚扮演莪菲莉霞。通过演剧,两人成为好友。后来奥莱丽亚去世。临死前她委托威廉将一封遗书交给她昔日的情人罗塔里欧。罗塔里欧是一个贵族,胸怀坦荡,思想进步,他曾满怀激情地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军旅生涯耗费了他不少金钱。战后他回到故乡,也解放了自己家的农奴。威廉将信交给他,见到他是一个开明贵族,便同他结为朋友,共同组建了一个以服务于人类为宗旨的秘密团体“塔楼兄弟会”,并且要建成一个世界性的商业公司。威廉在罗塔里欧家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菲利克斯。牧师向威廉宣布:“你的学习时代过去了”,发给了他一张结业证书。他不是学艺出师,而是学会生活,成了生活的主人。最后他与罗塔里欧的妹妹娜塔丽亚结婚,那可怜的迷娘却在对威廉的默默的爱情中死去。
迷娘和竖琴老人的故事是非常动人的。中国著名的歌德研究家冯至在这本小说的《译本序》里曾断言:迷娘在当时德国社会里不可能有像她那样的模型,可以说“是歌德心灵中的产物”。其实,歌德在第一次去意大利时,在路上遇到过弹竖琴的老人和一个小女孩,这可能促使歌德在他们身上虚构和铺陈出一篇故事。因此,歌德1787年7月5日在罗马写的信里宣称:“我的《威廉·迈斯特》增加相当多了。现在应把以前的旧稿子弃掉”。这里所说的“增加”,恐怕不单纯指“对各种艺术的思考”吧。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是第二部。1821年写出初稿,1825年开始修改和扩展,1829年脱稿。虽然威廉·迈斯特仍在小说中出现,但是小说结构松散得出奇,是用日记、书信、谈话、观感、格言、诗歌、故事等拼凑而成的。既没有中心主题,连贯的情节,也没有中心人物。
威廉·迈斯特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他在“塔楼兄弟会”里立下过誓约,他必须永不停息地去漫游,在任何一地不得停留3日以上。他的任务是联络更多的人和团体,建立更大的组织,实现他们改造社会的理想——通过教育,建立一个具有人的美德的精神文明社会。
威廉带着儿子菲利克斯开始漫游。他首先来到一个大庄园主的家,到达一个城堡,见到城堡主人及其两个侄女。这位庄园主在美洲有大片土地,恰好这片土地与塔楼兄弟会的土地相邻。威廉在漫游中遇到他的远亲,贵族玛卡莉亚,认识了她的侄子雷纳多。受雷纳多之托,威廉去各地寻访他的失女纳霍娣娜。为了旅行方便,威廉将儿子留在“教育省”。
教育省是一个相当于一个行政省的地区。这完全是歌德创造的一个“理想国”。在这里,威廉看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在教育省,学生受着身心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的训练,既严格又自由。三位长者告诉他,出身高贵、身体健康的孩子生来就具有多方面的天赋。他们的义务就是使这些孩子的天性得到发展。但是有一个东西不是与生俱来的,那就是敬仰。敬仰分三种:对上天的神明,对脚下的地灵和对同类人的敬仰。
这就是与之相应的三种宗教:非基督教、基督教与哲人的宗教。三种宗教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宗教,并从中涌现最高的敬仰:对自身的敬仰。老人还阐述了一切教育的基本原则:在走向生活以前,在从事任何一种事业,任何一种艺术以前,首先要学会一门手艺,而要学好它又必须限定一个范围。精通一门比门门都懂但门门都不精的半瓶醋好。歌德还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蒙坦之口,指出“最好是专心致志地学习一门手艺”。人的天资分三等:下等资质的人永远只适于学习一种手艺;中等资质的人可以学习一门艺术;而资质更高的人,总是一通百通,一件事做精了,就能触类旁通。
威廉终于在一个山区找到了纳霍娣娜。经过漫游,威廉也认识到,掌握一门手艺,才能为他人造福。为此,他学会了医疗技术,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为全人类谋福利。最后,他与妻儿团圆,结束漫游。
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人类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这使歌德大开眼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促使歌德深入思考。因此,歌德的“教育省”的理想显然是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同时,它也凝聚了他本人的生活经验。歌德曾不止一次地向爱克曼谈到一专多能的重要性。歌德专心致志地从事一门专业,真正纯熟掌握的只有德文写作艺术。他深有感慨地说:“我自己在许多不属于我本行的事务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我一想到维迦写了多少剧本,就觉得自己写的诗作实在太少了,我本来应该更专心搞自己的本行才对。”(1825年4月20日谈话)。
《威廉·迈斯特》第二部总共穿插了7个独立成篇、各具特色的短篇故事。这7个短篇是:《癫狂的流浪女》,《是谁泄露了秘密》,《褐姑娘》,《五十岁的男人》,《新美露西娜》,《危险的打赌》和《不要走得太远》。由于歌德善于像画家一样描绘,给自然景色浓妆淡抹,所以各篇各有不同的特色,很感动人。
此外,表现出诗人智慧和经验之谈的格言和散见于各处的箴言和警句也使读者获益不浅。例如:“最好的教育总是来自整个环境。你学习外国语,最好的环境就是在说这种语言的国家”;“每个人要到处为己为人都有用处”。
歌德非常重视这些格言和警句,因为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和资财换来的。他对爱克曼说:“一个人要认清这一切,首先要到了相当的年纪才行,其次是要有足够的钱为经验付出代价。我为我的每一个警句就要花去一袋钱。我花出了50万私财,才换得现在我所有的这一点知识。我花去的不只是我父亲的全部财产,还有我的薪俸以及50多年的大量稿费版税收入。此外和我关系很亲密的公侯贵人们为我所参加的一些大事业也花出了150万。”(1829年2月13日)
后人将书中《漫游者的观感》(艺术、伦理、自然)和《马卡利亚笔录选》辑成一书,名为《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只有了解歌德这段谈话的人才知道它的价值。
《威廉·迈斯特》也有着严重的缺点。正如《歌德传》作者艾米尔·路德维希所说的那样,“这部小说时而显得冗长,时而显得凌乱,已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在故事结构中插入独立的短篇小说,而短篇小说里的人物又转入长篇小说的基本结构中,和主要人物混杂地拥挤在一起,故事情节时而展开,时而又不知去向。有时凭空冒出了一个场面,但又没有收尾。”书末的《马卡利亚笔录选》简直成了附录。整部小说成了歌德储存思想和残稿的仓库。 |
灵感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