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旅游团的公司大张旗鼓宣传的所谓社会名流,直到轮船即将启程时,才突然宣布他们将不参加这次朝圣活动了。其实,他们的鼎鼎大名只是用来招徕旅客的,这也是商业广告的一种惯用伎俩。 这样一来,马克·吐温倒是出乎意料之外成了船上颇有名气的旅客。 其他的大部分旅客都是上了年纪的虔诚的宗教徒,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拜谒圣地耶路撒冷,是一批名副其实的朝圣者,他们天天晚上在船上开祈祷会,马克·吐温不免有些反感。 马克·吐温很快就结识了一群逍遥快活的旅客,其中包括船上的医生等人。马克·吐温成了他们当中的核心人物。对于男人们来说,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吸烟室度过的,他们只举办了3个晚上的舞会,就受到道貌岸然、非常古板的宗教徒们群起而攻之,指责这是很不庄严的活动,甚至有伤风败俗之嫌,因此,舞会遭到禁止。 不过,无论如何也遏止不住马克·吐温这批非宗教徒旅客的欢声笑语,只要轮船停靠在某个港口后,他们总是第一批登上岸,不畏艰难险阻,长途跋涉地去浏览那一带的各种名胜古迹。 在漫长的旅途中,马克·吐温陆续给《阿尔塔日报》《纽约论坛报》 《信使报》等报纸写了大量的通讯、游记和随笔。从前,马克·吐温从纽约、华盛顿、费城给欧利恩主办的报刊撰写过这类体裁的作品,他在旧金山和游览夏威夷群岛期间,也写了许多通讯,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马克·吐温的通讯这类体裁的作品具有自己的风格,他往往不是长篇累牍地详细具体地叙述所见所闻,而是津津乐道地畅谈自己当时的心绪、感受甚至幻想。他喜欢充分发挥想象力,任其所好地议长论短,有时在通讯、游记、随笔中写入近似讽刺小品、滑稽对话、奇闻轶事、笑话之类的东西。 在这种文学体裁方面有许多先驱者。马克·吐温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18世纪英国作家高尔斯密士、斯特恩、狄更斯等人的幽默传统,同时他还学习和借鉴了美国作家依威格等人的创作经验。可以说,在美国正是马克·吐温把通讯、旅途随笔加以发展,使这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次旅游并不像主办者所宣传的那样一帆风顺。轮船到了希腊后,由于没有办理卫生检疫手续,当地拒绝旅客入境,只有极少数人通过非正式途径,偷偷地到了雅典游览了一番。 当“桂格城号”轮船抵达耶路撒冷后,只有8位旅客荣幸地骑着马在圣地巡礼,他们头上扎着白色的土耳其头巾,戴着墨绿色的护目镜,打着白色的阳伞,排成整齐的队伍,挺胸甩手,庄严地行进着,马克·吐温作为随团采访记者,也是这支朝圣“仪仗队”里的一名成员,不过,他没有像其他7位宗教徒那样装束打扮。朝圣结束后,马克·吐温在寄往《阿尔塔日报》的通讯报道里,对当时的情景进行了冷嘲热讽。 马克·吐温怀着好奇心,仔细观察欧洲国家、亚速尔群岛、中近东等地的风土人情。他在通讯里生动有趣地描述了游览直布罗陀海峡、维苏威大火山、雅典、米兰、巴黎、伊斯梅尔等地的各种见闻。 这些通讯不仅反映出作者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而且体现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 马克·吐温当时认识到,南北战争摧毁了在美国持续了200年的奴隶制度,这次伟大的胜利,对世界的进步事业具有进步意义。他相信资产阶级的民主比封建和半封建的制度要优越得多,而后者当时在欧洲的大多数国家里仍然根深蒂固。马克·吐温在通讯中尽情地嘲讽旧时代的残余思想,挖苦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欧洲许多地方以及东方国家里笼罩着愚昧落后腐朽的风气,这使马克·吐温感到深恶痛绝。 作者描写了旅游者们对欧亚大陆的名胜古迹和艺术珍品惊叹不已,同时,对这些美国人践踏古代文物的恶劣行径作了讽刺性的揭露和批判,他嘲笑“桂格城号”轮船上的旅游团成员们的无知、自负、虚伪和贪婪,指出他们是十足的“傻子”。 马克·吐温写道,他们在参观古代文物时,总是极力摆出不屑一顾的姿态,这些美国“傻子们”蔑视欧洲文化,同时还不愿承认欧洲人开发美洲所做的贡献。 众所周知,美洲是欧洲人哥伦布最先发现的。但“傻子们”却佯装不懂,仿佛从来没有听见过这个名字似的。博物馆的向导请美国游客们观看哥伦布的亲笔信件,他们却丝毫不感兴趣,“觉得笔迹潦草,还不如14岁的美国小孩写得漂亮哩”。 |
在旧金山的卖文生涯 成名作《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 南北战争的胜利 游览夏威夷群岛 在各地进行巡回幽默演讲 乘坐“桂格城号”轮船漫游世界 年轻的幽默作家大显身手 真正的爱情与执著的求婚 跟奥莉维亚结婚 幸福但不轻松的家庭生活 在富人区哈特福德定居 在文学创作领域不断取得成就 |
灵感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