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全书一百零八回,系叙述春秋、战国时代五百多年历史 的通俗演义小说。
从春秋到战国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型期。
农耕和盐、铁、冶炼等先进技术的采用使经济有很大发展,相应社会结构也 起了很大的变化。不同民族文化接触和碰撞的结果,产生了民族之间新的融 合。以周为主体的西部民族,融合了殷人和夏人,逐渐形成四千年来构成中 华民族主体的早期汉民族。分封在荆楚之地的诸侯势力把散居在江淮一带的 南方民族融合在一起,向北方以周为代表的中央政权争夺领导权,派使者问 象征着至上统治权的九鼎有多重,这就是后来成语中的“问鼎中原”的来源 和本意。事实上已形成南北对峙,地方政权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另一方 面齐国在东方,秦国在西方,晋国在中原,形成了各诸侯大国争霸的政治格 局。
在这一时期,社会阶级构成也有很大变化,旧的贵族世家急剧衰落,所 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新的庶民阶层的地位上升,知识从少数统治阶 级手中解放出来,出现“私学”,各种不同的学派林立。齐国经济文化发达 较早,稷下学风甚盛,一时讲学的学者逾千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知识人才流动很大,经常出现“楚材晋用”的情况。秦国几代决策人如商秧、 张仪、范睢,李斯均为“客卿”。当时正是处于这样一种形势下,哪一个地 方的统治者能容人,人才就集中到哪里去。政治上形成了翻手为云,覆手为 雨,“所在国重,所去国轻”,能够左右政局的各种谋略游说集团。不同利 益集团之间,战争与结盟随时而立,随时而废,交替频繁,无休无止;各种 阴谋诡计,以及纵横捭阖之术盛行一时。有人主张穷兵黩武、扩军备战,有 人主张裁减军备、和平弭兵,真令人眼花瞭乱,目迷五色。
这一个时期,战争规模愈打愈大,战争科学的研究也有很大发展。对这 一时期政治动乱,谋略斗争,谋略家的主张和活动都有人记载下来,这就是 后人所见的《左传》、《国语》、《战国策》以及其他诸子百家著述。
古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儒家学者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把 他的“讬古改制”的政治理想在当时列国对立的情况下实现,结果到处碰壁, 但他对当时的诸侯之间的政治谋略是很有见地的。当时齐国实权人物陈垣子 准备篡夺齐国的政权,首先想发起对外战争,攻灭鲁国。其时孔子还在鲁国 讲学,为了兔除鲁国的战祸,派其弟子子贡游说陈垣子改兵攻打强大的吴国, 以消耗齐国的实力,然后再遣子贡去缓解吴越两国之间的对立,使吴国大军 北上,威胁齐国的安全。最后导致吴为越所乘,这两国相继见亡于楚,田氏 (陈垣子)代齐,三家分晋,进入了战国时期。
关于这一段历史,西汉政论家贾谊有很概括的描述: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 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纵离横,兼韩、 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 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 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 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 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灭亡矢遗镞之费,而天 东周列国志 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疆国请服,弱国入朝,⋯⋯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北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 而报怨。⋯⋯始皇之心,自己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万世之 业也!
在这里贾谊之论,虽然只讲了一些现象,而且还有一定的倾向性,他是 针对西汉当时政治矛盾而立论的,但是使我们理解一些大国兴衰的道理。毛 主席也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们应该向历史学习,我们应该熟 悉中国古代这一段大国争霸、小国争生存的历史。(当然还应该熟悉其他战 争与和平、动乱与安定,分裂与统一的各个时代的历史。)
关于这一段历史的典籍虽然不多,但也不少,大都是用比较深奥的古文 写的。而且由于古代印刷术落后,靠手头传抄流传,文字脱误,篇简错落, 往往使人不可卒读。虽然自汉以来对这段时期的历史典籍经过许多著名学者 整理和诠注,但很多在当时明显易懂的注解,在今天都很难理解了。有鉴于 此,将这本古代通俗演义的《东周列国志》改写成现代语文,就是很有意义 的事了。
《东周列国志》流传很广,远在元代时,就有一些有关列国故事的“平 话本”流传。到明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撰辑了一部《列国志传》。明末通 俗文学作家冯梦龙又依据史传对《列国志传》作了一番改订的工作,成了一 百零八回的《新列国志》。清代乾隆年间,又有秣陵蔡元放在这本书的基础 上做了一点删订评点的工作,成为《东周列国志》,我们这次现代语文版就 是参考解放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周列国志》整理本编写的。在改写过程 中,关于史实、典章制度,除个别明显错误外,几乎没有更动。因为那样做 就会成为一本历史考据,而不成为小说了。
我们在审校这本书稿时,想起唐杜牧在《阿房宫赋》里写的诗句,“秦 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也就是我们出版这本书的目的。
虽然这本书中夹有不少宣传封建正统和迷信思想的地方,相信读者自能 识别,也正像汉代刘向在编辑《战国策》书录中所说的: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 而为言。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时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亦 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 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读者若能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对照阅读这本书,想必也会体会到“亦可喜、 皆可观”之处。